读容斋随笔涨知识第一篇古代九州的

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91220/7701948.html

前言:

《庄子》其书既深且博,很难卒读。写一篇稿子要花我几小时,我平素会挤时间慢慢写。

近来读了洪迈的《容斋随笔》,觉得,嘿,不错,这种笔记小说一篇篇十分的短小精悍,读来的确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我写起来不费时费力,能够做到每天有更新,大家读来也很有点意趣,不是那么束之高阁的诘屈聱牙,很适合与各位读者共飨。

我自己每天有空就读几篇,读到自己从前有惑而又正好能解惑的,就写一写,说实话,蛮好玩的。我不会把《容斋随笔》全书每一篇都讲到,只挑我自己觉得有所得的讲。

导语:

读古代文献总会提到九州,九州就是古人眼中的天下,也就是我们今人眼中的中国。看得多了,以至于我都能背了,九州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那九州为何这样排序?有何缘由呢?我曾经在脑海中一跃而过地想过,但也不了了之。刚好在读《容斋随笔》的时候,洪迈作了很好的解释。

原文:

禹治水

《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与兖、徐接境,何为自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实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扬、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汨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予得之魏几道。

释读:

简简单单字,就解答了我的疑惑,文言文真是世界上第一流简约精悍的文字。我应该算是文言文的脑残粉……吧。

我之前在考虑九州排序时,从来没想过,原来是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来排序的。洪迈在得知此事前,其实也很是疑惑。

根据《尚书·禹贡》(原文中所提《禹贡》,便是《尚书》中的重要篇目。古人称《尚书》为书经,熟读能背,故而觉得人人都懂,提其篇目而皆知选自《尚书》,故未提及《尚书》二字。)的记载,九州顺序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洪迈从地理的角度考虑,豫州在九州的中心,与兖州、徐州接壤,为什么排序上徐州之后是扬州,豫州反而排在后面呢?从地理角度来理解,这个排序似乎是不能理解的。

对于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常用一个词“约定俗成”,好吧,“约定俗成”这四个字实在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用。实际上,约定俗成的说法,也是有个由头的。

洪迈如下说的“五行相生”的说法是从魏几道处听来的,至于这个魏几道是什么人,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如果以后在读书中了解了他们身份,会再来跟大家分享。不过,孔先师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算不是什么大人物,只要于自己有所补益,也要好好向人家学习的嘛。毕竟对于学习这件事,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呢。

言归正传,这叫“顺五行而治”,这是因为禹是沿着五行相生的道理来治理水患的。插一句,我们现在都称“大禹”,“大禹”是一种尊称,就是伟大的禹,因为他治水成功,所以收获了人民的膜拜,比如禹的爹叫“鲧”,就没有人叫他“大鲧”。而洪迈的篇目就叫《禹治水》,从语气上说,只是在陈述禹治水的这件事。所以我其实比较疑惑为什么洪迈不称“大禹治水”,有想法的读者可以给我留言。

怎么沿着五行相生的道理来治理水患呢?冀州是帝都,所以理所当然放在第一位,而且地理位置上处在北方,换化成五行就是水。水生木,木代表东方,所以紧随其后的就是兖州、青州、徐州了。木生火,火代表南方,所以接下来就是扬州、荆州了。火生土,土代表的位置是中央,所以跟着就是豫州了。土生金,金代表西方,所以最后边的就是梁州和雍州了。

很有道理啊!完美解释了九州的排序。五行相生的顺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从方位来说:水在北方,木在东方,火在南方,土在中央,金在西方。

上一段请背出来,背出来以后,非常有用,对于自己写小说还是看文献还是聊天装逼都能经常用得到,这是古人的常识,也是居家旅行必备之佳品。

再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还有原文没提到的: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水在北方:水,对应冬天,北方寒冷,与水相似。

木在东方:木,对应春天,日出东方,与木相似。

火在南方:火,对应夏天,南方炎热,与火相似。

土在中央:土,应乎中,中原肥沃,与土相似。

金在西方:金,对应秋天,日落于西,与金相似。

原文末“彝伦攸叙”四字,听起来就很有年代感,事实上也是,它来自《尚书》。我当年学生时代是好好读过《尚书》的(现在大部分忘了),读过之后,才明白什么是真的语约言深、如观天书。一字一句抠着读,读完后果然是读旁的书都如履平地了。

“彝伦攸叙”来自《尚书·洪范》,简单理解是常理都有了秩序。洪迈认为,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论解释九州排序,就达到了“彝伦攸叙”的境地,使得常理通达通顺了,达到了有秩序的地步。

最后洪迈还要拿鲧来和禹比较一番,讲禹的行事和老爹鲧大不一样,“与鲧之汨陈五行,相去远矣。”

《尚书·洪范》:“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鲧治水是将洪水堵塞,将五行错乱陈列。简言之,古人认为鲧治水失败,是因为用壅塞的法子,使得五行错乱了。在古人心中,遵循五行相生相克可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

写完了,《容斋随笔》真的很好,我写得很开心,不知道看客看得开心不开心。既然写的人开心,有时候也顾不得看的人开不开心了。写东西,也只是为了自己得趣嘛。就像洪容斋写《容斋随笔》一样一样的。

扶风小朋友

随缘而来、随意而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cj/10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