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哥:
这是一个来自WB网友的提问,看似简单,但还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一咬牙一跺脚,硬是用手机语音输入方式凑合出了这篇长文……
前两天收到WB网友的私信:
其实就在短短几年前,评价一辆车够不够安全的唯一标准还只有NCAP。就算国内的某汽研你不信,还可以信欧洲的嘛!
但是自从前两年中保研(C-IASI)把美国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正面25%偏置碰撞项目引入国内之后,一切都变了……部分车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觉得只有25%测试成绩好的车才能买,其他的都是辣鸡,额,不,是辣鸡中的辣鸡!
本田、大众、通用纷纷表示压力很大↓
对这种人呢,老炮儿们一般称其为「中保研至上党」。VAN哥我不是说中保研测试不可信哈(打破垄断永远是好事,而且确实为汽车安全做出了贡献),而是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过于偏激了。
举个例子吧,汽车碰撞实验中,光是正面碰撞实验就有%、40%、25%好几种重叠率,还有侧面碰撞、车顶强度、行人碰撞保护、头枕防护能力、预防碰撞功能等项目。而最近处于风口浪尖上的25%小重叠率偏置碰撞,只是其中的一项。
瞧,这事儿是不是跟高考有点儿像?要考核的是综合能力,所以有数学、语文、外语、文综或理综四个科目,其中一门考砸了并不代表你就是Loser,只要其他几门正常发挥,达到二本线应该不是太难。当然,进北大清华复旦的概率就很低了。
话说回来,人家高等学府都不会因为单科成绩太差而拒绝录取,你确定你真要跟25%实验死磕到底吗?
而且这里面有个值得你去思索的事儿——中保研并非全盘复制了美国IIHS实验体系。除了这几年大炒热炒的正面25%偏置碰撞之外,人家IIHS至今仍然保留了「传统」的40%偏置碰撞项目(下图),而中保研的正面碰撞实验只有25%一项,做得有点绝……
标红部分即为正面40%碰撞↓
所以我一直主张的是,正面25%碰撞成绩不能不看,但得辩证地看。比如在MPV阵营里,拿到好成绩的车就寥寥无几。这是因为MPV销量相对小,拉长生命周期才能回本,所以一旦遇到重大技术革新,反应速度会滞后一些,经常得硬着头皮等几年后的「下一班车」。
当然,只要是按IIHS新标准开发的全新MPV车型,成绩都不会差,比如这两年才完成大换代的克莱斯勒大捷龙、美版本田奥德赛、起亚嘉华。是的,在万能的攻城狮眼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前提是你得把目标告诉他们,然后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大捷龙的成绩也不错↓
但问题是,这几款车要么国内买不着,要么你不想买(别对号入座哈,不是针对谁)……所以对于有真·7座刚需的朋友们来说,就只能在国内市场有售的这些「矮子」里挑将军了,对吧?
至于这枚网友问到的途睿欧、迈特威、凯路威、威霆这几款车嘛,开发阶段大概率是没考虑过25%碰撞防护能力这回事的。这不奇怪,毕竟它们都是欧洲出身,而且大多数都不在北美市场销售(是的,包括福特途睿欧),所以只要满足目标销售区域的技术合规性就好了,没必要面面俱到。为啥?研发成本也是成本呀,人家是做生意,又不是做慈善!
稍等,威霆不是有个叫Metris的双胞胎车型是美国本地产的吗?它应该问题不大吧?嘿嘿,根据美国当地的车型分类,Van类车型属于生产工具,并不在IIHS和NHTSA的测试车辆范围内。所以不光是威霆,也包括另外几个家伙在内,都是「钻政策空子」的免试车型!而它们的正面25%偏置碰撞真实水平究竟如何,基本上是个谜……
不过也别太悲观,途睿欧、迈特威、凯路威、威霆这些车都在原产地欧洲经历过Euro-NCAP测试,而且至少以当年的实验标准(因为标准也在不断升级嘛)来看,成绩还是挺靠谱的。
欧洲NCAP成绩表↓
顺便说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自重越大的车越难达到好成绩,因为需要吸收的动能更大嘛!所以咯,同样都拿了4星,大车的「绝对防护能力」是优于小车的。
那么不同车型的重量差距有多少呢?一般的B级轿车自重为1.5吨左右,中型MPV代表奥德赛是1.6-1.7吨,而这位网友提到的福特途睿欧、大众迈特威、奔驰威霆,基本都在2吨开外。
所以本节小重点来了:假如奔驰V级(威霆的富贵版兄弟)某天在中保研25%碰撞实验中爆冷拿到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成绩,我一点都不惊讶。但在真实事故中,我更倾向于相信它的表现不会太弱鸡。没错,这就是我之前说中保研成绩要辩证着看的原因。好吧,话不能说太满,至少在泛厢式车阵营大抵是这样的。
块头越大吃亏越少↓
暂时无解的事儿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追尾安全性还是可以再聊几句的。说来也许你不相信,年都过去了,如今全球各大汽车碰撞测试规则里仍然没有针对车尾防护能力的正规测试标准!
唯一沾点边的是IIHS的倒车预警和保险杠受损指数测试,模拟的是停车场环境,车速很低。我手头没数据,也懒得查了,但印象里这事儿好像跟事故发生概率有关。大概对IIHS这类保险公司背景的机构来说,研究高概率事件(主要是如何减少保险赔付)才是重点吧,所以在这等劳民伤财的小概率事件上一直没啥动作。
既然没有标准,就别怪大家凭感觉乱来了,反正谁也没资格说自己比别人更强。而7座MPV的尴尬之处在于,第3排坐人的概率远高于其他车型,理论上风险自然会高一些。当然,究竟高多少是没法量化的。
谁都觉得这种场面有点吓人↓
所以如果你把安全性能放在绝对第1位置,而且甘愿为此牺牲一些东西,比如驾驶感、油耗、停车便利性等等,那么我的建议是买大车,越大越好!至于什么都想要还什么都不想牺牲的童鞋,对不起,出门左转去买5万块包牌的全新劳斯莱斯吧,找不着别怪我……
另外我再做个不负责任的推断:途睿欧、迈特威、凯路威、威霆这几类车友们口中的货车,尾部防护能力肯定比轿车平台上衍生的MPV好一些。
傲娇的小货Van↓
一是因为它们设计用途中,拉货真的是重点之一。就算中型Van用了(不带梯形独立大梁的)承载式车身结构,也得有内嵌式加强梁,不然拉个一两吨货,分分钟就压塌了,这不是自毁前程么?所以在结构强度上,它们无论如何都得比娇气的MPV结实点儿吧?
随便举个栗子↓
二是因为它们被吐槽的「高地台」。这连带着座椅位置也被抬高了,乘客与地面的相对高度差要大的多,所以被追尾时,受到的冲击理论上不会太过直接。而且如果肇事方是小车,有一定概率会钻到车底,让你避开「硬碰硬」伤害。
刹车翘尾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可能性↓
嗯,以上两点并没有量化数据支撑,仅为VAN哥基于常识的推断。你可以当真,但别太较真。
回到原本的主题,途睿欧、迈特威、凯路威、威霆这几款车虽然很难判定哪个更安全(毕竟其中国产版的安全配置可能会阉割,用料也不能完全排除缩水嫌疑),但整体上都还比较让人放心。所以如果你的首要诉求是安全,VAN哥的结论是:在预算允许的前提下,选设计年代最新、个头最大、安全配置最足的那款就好了。
嗯,回答完毕。
OK,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
PS:再次友情提示,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