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复发难治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52637.html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经过几年的发展演进,造车新势力日渐发展壮大,其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它们的崛起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国内汽车行业的电动化进程,另一方面也迫使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提速。
自年下半年以来,以上汽、东风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纷纷推出自己的新款智能电动车,开始角逐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并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而在这一轮造车潮中,高端化、智能化明显成为了新的风向标,日渐成为各方巨头争夺的焦点。
汹涌而至的智能汽车热潮
据彭博社报道,日前富士康正与拜腾汽车进行洽谈,商讨对后者注资事宜。报道称,富士康计划投资2亿美元,目的是在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生产拜腾M-Byte。据悉,这款车也是拜腾旗下首款智能SUV,此前它曾凭借其在空间、外观设计,以及内部功能等诸多方面的优秀表现,赢得了外界的广泛赞誉。
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其母公司融资不足,导致该公司资金链断裂,促使这款广受赞誉的汽车最终没能实现量产,这也正是其再次启动融资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的定位正是当前市场中,较为热火的中大型智能汽车。
早在年12月,由上汽与阿里巴巴、上海张江高科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就对外宣告了其成立的消息,其主打的也是中大型智能汽车。此外,东风汽车旗下的岚图,广汽推出的埃安,北汽推出的极狐,都将智能化作为了其核心卖点对外宣传。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目前国内主流的汽车厂商,都已经进入智能汽车的博弈阶段了。
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变化,则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进步有关。一方面,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的崛起,改变了传统新能源品牌低端、落后的印象,大大助长了民众购置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普及。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也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一,电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反应速度,为汽车智能化铺平了道路;其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渐逼近L4级别,智能汽车也随之进入了实质落地阶段。基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汽车智能化成为了一种新潮流。
高端智能汽车成角逐新焦点
与上一轮造车潮不同,在这一轮造车潮中,智能化是核心主线,而高端化则成了重要焦点。此前不论是北汽新能源推出的畅销车北汽EU(价格在10万左右),还是比亚迪推出的比亚迪元、e2,价格都在8万元-15万之间,定位以中低端价位为主,其他国产主流的畅销新能源车型,也大多集中在这个价位段。
造车新势力中的大多数车企,也基本沿用了这一路线。比如,小鹏(G3)、威马(EX5)推出的主力车型,也多集中在10万-15万之间,走的也是中低端车路线。而到了年,不论是小鹏的P7(22万左右),还是理想ONE(30万),还是比亚迪汉(23万-28万之间),以及最新推出的岚图(30万)、广汽埃安、北汽Arcfox等车型,都在价格、配置等多方面,向中高端智能汽车方向靠拢。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以理想、蔚来等为代表的国产高端自主汽车品牌的成功,验证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在国内是有市场的;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汽车消费的主要群体,让智能、新潮、环保为特点的汽车消费,成为了汽车消费新潮流。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出具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用户年轻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其中90后已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军。报告分析预测,年90后汽车消费群体占比,将达到国内汽车市场的45%。在这种背景之下,纯电动智能汽车自然成为了当前市场的流行趋势。
而高端智能汽车凭借其在智能、环保等多方面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年轻用户的一致青睐。在这种情况下,车企推出面向C端市场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就成了必然选择。
核心还是抢占C端市场
当然,在传统车企纷纷转战C端市场的背后,还与B端销售市场发生变化有极大关系。过去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大多依赖于B端市场销售。所谓B端市场指的是,面向公共市场投放的出租车、网约车以及政府用车等等。比如,比亚迪的新能源出租车,就曾占到了其很大一部分的营收,事实上依赖B端的车企远不止比亚迪一个。
以北汽新能源为例,年北汽新能源销售出去的15.09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70%是面向B端市场的,其中有不少是由车企跟网约车公司合作推出的,比如滴滴就拿下了不少北汽的网约车订单,而其中仅有30%不到的汽车销售给了C端用户。
而新能源车企之所以会将重点放在B端市场,主要与B端、C端市场存在诸多差异有关。首先,过去由于C端市场不成熟,促使很多车企只能将矛头指向B端市场;其次,相比C端市场,B端市场更具有规模效应(大批量订单),换言之B端市场要比C端市场来钱更快。最后,B端市场的应用场景,更适合早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相比C端市场对汽车续航的高要求,主要面向城市短途用车的B端市场,则对汽车的续航要求不高,这对新能源汽车的早期推广自然有不小的帮助。
基于这些因素,促使国内新能源厂商形成了“向下面向供应商采购、向上收取政府补贴”的汽车销售模式,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种模式始终是国内新能源厂商,提升销量的主流模式。
但近年来随着政府补贴退坡、外部竞争加剧,走B端市场的传统车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受疫情影响,很多网约车公司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采购,导致很多原本依赖B端市场的厂商,汽车销量锐减、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以北汽新能源为例,年1-7月北汽新能源的汽车销量仅有辆,较去年同期下滑了78%。这个销量数据,还不及其年十二月单月销量的一半,其受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由于这种剧烈的局势变化,迫使车企不得不加速向C端市场迈进。
能否杀出重围?
那么,在传统车企纷纷转战C端市场之后,有机会杀出重围吗?结合整个市场来看,笔者给出的结论是有可能同时也有困难。
从市场层面来看,目前中高端汽车市场的空间还很大,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在中国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虽然已经有了蔚来、理想等中高端新能源品牌,但它们也还在起步阶段,而以BBA(宝马、奔驰、奥迪)为代表的高端燃油车巨头,目前还没有推出像样的高端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市场空白无疑给后进者留下了进入的机会。
从用户角度来分析,C端市场与B端市场的定位并不相同,这种差异会让很多习惯于B端市场的车企,在C端市场并不讨喜。比如,相比B端市场注重基本功能来讲,C端市场消费者对汽车的续航能力、外观、性能甚至车标,都有更高的要求。而这对于那些习惯于B端市场的车企来说,想要在朝夕之间转变思路,显然没有那么容易。
另外,相比造车新势力来说,这些车企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也非常明显,其后续能否补齐短板,也是外界考量的重要因素。从这些因素来分析,传统车企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其后续若想要从强手如云的高端新能源市场中杀出重围,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富士康也要造车了?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的风口之上,各路神仙相继入局,而资本市场则简单地多,但凡有点风声蹭上点概念的,就一定是要冲的。
13日下午,市场传出消息,富士康与吉利控股集团将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为第三方汽车企业代工,双方很快将签署正式协议。
资金闻风而动,富智康股价直线拉升,一度大涨近34%,截至收市,涨幅回落至18%。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关概念股也随之集体大涨,港股鸿腾精密、云智汇科技涨超10%;A股工业富联收涨4%,精测电子、光莆股份等跟涨。
本质上,和吉利的合作还是没有逃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范畴,只不过以前是替苹果组装手机,以后是帮百度组装汽车。但真正吸引投资者的是,富士康有一颗进军造车的蠢蠢欲动的心。
1、造车,这次一定
1月5日,富士康集团宣布,与拜腾汽车、南京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定,推进拜腾汽车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并拟在年一季度前实现量产。
这事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一方面是因为“花光84亿,造不出量产车”的拜腾,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苹果的代工厂。不过可能大部分人都忘了,造车从来都是富士康的梦想。
年,富士康收购了具有40多年制造经验的台湾汽车零件厂商安泰电业。
年成为特斯拉的供应商,为其生产车内面板、覆盖件、连接线束等配件;同年,跻身等品牌的供应商体系,为其供应包括车载信息娱乐设备,电驱动零部件、中央安全控制等。
年,国内外掀起了一波跨界造车的浪潮。彼时贾跃亭的那句“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还能感动很多人,自己人还在中国;家电巨头戴森大吹自己的续航能力远超特斯拉,百度也刚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
在这波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富士康脑袋一热终于下场了。年3月,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按照3:3:4出资,成立了和谐富腾,后者孵化的造车新势力叫做FMC(FutureMobilityCorp。最强的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代工厂+全国最大的豪华车经销商,这个横空出世的三叉戟一时之间成为全市场的焦点。
山雨欲来风满楼,跨界造车的梦被现实捣地稀碎。FMC诞生不久富士康和腾讯先后退出,郭台铭拍屁股走人的时候还撂下了一句:造车成功率很低,劝行业守住本分。
但这话估计是转头就忘了。
年,富士康和IDG设立一支规模为15亿美元的基金,投向自动驾驶和电池在内的汽车科技创业公司,其中就包括宁德时代;
年,富士康领投小鹏汽车的B轮融资;
年1月,其母公司鸿海科技表示,正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开发及生产纯电动汽车并经营车联网业务;10月,与裕隆联手推出MIH纯电车平台。
时隔5年,全球市场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又迎来了一场造车浪潮,富士康虽迟但到,这次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2、跟趋势走,往上游去
如果抛开资本市场的疯狂不谈,我们至少得承认一点: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就是未来。
而传统汽车的更新换代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年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为2.81亿辆,加上美国为5.68亿辆。而去年特斯拉交付量勉强达到50万,年预计能达到万辆,即便特斯拉的技术遥遥领先,凭一己之力又能吃下多少?
截止到目前,能够脱离PPT实现量产的企业数来数去就那么几家:特斯拉、威马、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和现阶段少得可怜的产量,想从中分一杯羹的大佬们自然趋之若鹜。
今日中汽协发布了去年的产销数据,预计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同比增长40%。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和使用环境的不断优化,这个增速只会越来越快。
因此,争相下场造车的大佬们,看到的是的未来,而在既定的大趋势下,比拼的则是技术、速度和资本。
富士康的优势在于,尽管十几年来没能成功在造车领域夺得一席之地,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也是不少的。
“成为电动汽车界的安卓”,是富士康的方向。通过提供开源的“MIH电动车平台”,允许其他车厂应用此平台,选择轿车、SUV、MPV不同的底盘设计,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车身轴距、动力、电池容量等参数,最终交由富士康生产。
本质上,做得还是代工的生意,不同的是,加了点技术。
回溯它的收购、业务发展和投资路径,与其战略定位不谋而合,总有一种这公司在下一盘大棋的感觉:
安泰电业、特斯拉——车用电子产品;奔驰、宝马——车载电子系统;北汽、宁德时代、锂科科技——动力电池及系统;菲亚特·克莱斯勒——车联网;和谐富腾、小鹏——整车。
数十年下来,富士康似乎织出了一张覆盖汽车上下游的业务网。此外,作为电子产品加工领域的绝对巨头,富士康在精密模具、铝材冲压和玻璃加工等领域都有不少技术储备。另一边,在智能互联等概念的影响下,富士康在电子产品领域的优势也可能被平移到造车业中。
除了梦想,还有现实的因素夹杂其中。
富士康最为人所知的有两点:苹果代工,和跳楼。拥有百万级别的员工数量,听起来好像很牛逼,但重压之下频频发生的跳楼事件,又何尝不是身处产业链下游的无奈呢?技术含量低、利润薄,本就是成长的关键瓶颈。
只有往上游去,才能赚好赚的钱。
而近年来,富士康所依赖的苹果代工带来的业绩成长逐渐面临压力。以苹果财报为佐证,从年四季度开始,其iPhone业务就开始出现下降,当季实现营收.62亿美元,较年同期的.55亿美元下降9%。进入年后,疫情又加速了苹果传统业务的低迷。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加入造车大军,其中不乏有寻找第二成长曲线的想法。至于富士康,外有对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担忧,内有立讯精密、歌尔、比亚迪电子切入苹果产业链的竞争压力,多元化经营无疑是最终出路。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给富士康定下的目标是,全球电动车市场-年将达到每年万辆的规模,而富士康将在-年间拿下10%的市场份额。
跟趋势走,往上游去,借助新造车浪潮摆脱代工厂标签,定下的能不能成另说,梦想总归还是要有的。
否则,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软件正在吞噬汽车!今年以来,新能源车板块的焦点似乎正在转移。
如果说,去年新能源车大热,炒的还是硬件、整车和制造端的复苏,那么今年以来,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