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旭阳
编辑/王德芙
出品/汽车之心
金九银十,在疫情过后,新造车企业正迎来最好的日子。
就在上周,各家新造车公司都公布了10月新车交付量。
蔚来以辆领跑造车新势力,理想以辆居第二位,小鹏以辆跟随,威马同月交付辆。
这几家造车新势力几乎都跑出了这年最好的成绩。
截至10月,这四家今年分别完成交付:
蔚来辆
理想辆
小鹏辆
威马辆
在距离年底还有不到2个月的时候,新造车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
蔚来领跑,理想、小鹏和威马竞逐,四家又在中国本土迎战特斯拉。
四家造车新势力,今年目前的销量加到一起是辆,今年过完总销量能超10万辆,四家加起来与特斯拉在中国的年销量大致相当。
更大的挑战是在明年。
图片来源:乌瓦
推特据36kr的消息,明年上海超级工厂的年产量目标是55万辆,其中10万辆将用于出口,45万辆将在中国本土销售。
Model3和ModelY将是明年的「双主打」。
此外,传统车企阵营中,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的纯电车型ID.4也已经发布,顶配价格补贴后不高于25万元。
所以,刚刚为自己辟出一席之地的新造车,又正面临新老势力的双重夹击。
新造车最后剩下几家
美团王兴在今年初做过一个预测,他当时认为中国车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
其中4个「3」分别代表了:
3家央企,一汽、东风、长安;
3家地方车企,上汽、广汽、北汽;
3家民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3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
而目前造车新势力里,威马和小鹏的数据差距不大,10月销量基本一致,年累计销量相差几百台。
也就是市场还没有到王兴所说的两轮角逐的阶段。
大家依然在竞争3+3+3+3的复赛名额,现在还在非常早期,更谈不上决赛。
如果落到产品定位上,四家各有差异。
四家的在售车型共有8款,其中蔚来有3款,理想1款,小鹏2款,威马2款。
蔚来的3款车中:
EC6和ES6主打35万元到46万元的价格区间;
ES8瞄准46万元到55万元的价格区间。
理想只有1款——理想ONE,全国统一零售价32.8万元。
蔚来、理想打的是3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
小鹏的两款车,G3、P7:
G3瞄准14万元到16万元;
P7主攻22万元到28万元的区间。
威马的两款车则是,EX5和EX6Plus:
EX5与小鹏G3接近,瞄准14万元到20万元;
EX6Plus主攻27万元区间。
小鹏、威马打的是15到30万元的价格区间。
但到具体车型上,除了威马EX5和小鹏G3重合,各家的产品定位大不同。
蔚来是30万以上的纯电SUV,豪华品牌和服务是蔚来的特质。
理想One是混动车型,长途无里程焦虑是其特点,「超级奶爸车」是理想One的标签。
小鹏P7则是轿跑,尺寸对标ModelS,价格对标Model3。
EX6Plus则是30万以内的B级6座纯电SUV。
从价格区间来讲,蔚来和理想打入了过去国内自主品牌一直想做但从未成功的领域。
相对而言,小鹏和威马所在的赛道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竞品。
Model3、ID.4、比亚迪汉等车型目前都在他们所处的价格区间和产品定位上。
造车新势力究竟会长期四家共存,还是剩下三家甚至一两家,关键的变数就在品牌塑造和智能化研发这两大领域。
该踩的坑,一个也躲不过
今年1到10月,除了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及6月、7月普遍是汽车销量的淡季,这四家的月销量整体呈连续环比上涨态势。
不过在销量飞升的同时,造车新势力的麻烦也不断。
曾经第一个踩坑的是蔚来。
年年中,为消除电池安全隐患,蔚来宣布召回ES8车辆台。
而在今年10月28日,威马因电芯导致的安全问题召回车辆辆。
11月6日,理想因前悬架下摆臂球销脱销力设计原因宣布召回理想One辆。
目前唯一还未经历召回事件的,就是小鹏。
不过在年的7月,小鹏发布新款G3时,经历过一段不大不小的「用户风波」。
当时,新款G长续航车型,NEDC续航公里,综合补贴后售价约为16万;而老款G3,续航公里,综合补贴后售价约为18万。
一时间,小鹏汽车被戏称待老用户「不如狗」。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10月初,当Model3降价时,小鹏P7紧急发布了保价政策。这也是吸取当年G3上的前车之鉴。
总结来说,安全和质量,是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根基。
而怎样更快速地向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则是新势力下一阶段发展的挑战。
超高市值之下,新造车的前路
截至发稿(11月9日晚间):
蔚来市值.1亿美元
理想市值.3亿美元
小鹏市值.5亿美元
而第四家新势力威马,已于9月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备案,并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威马在官宣完成D轮亿元融资后,据汽车之心了解,其估值接近亿元(约合52亿美元)。
目前,蔚来、理想、小鹏三家的市值之和已经接近于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市值之和。
超高的市场预期之下,几家新势力的市场压力也不可谓不大。
首先是中国市场上,Model3不断降价。今年以Model3为主,特斯拉将轻松拿下超过10万台的销量。
预计到11月底、12月初,国产ModelY也将下线。ModelY将成为特斯拉斩获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全新武器。
大众ID.4也来了,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的两款ID.4已经亮相。
自主品牌领域,比亚迪汉正与小鹏P7展开正面竞争。
而东风的岚图、北汽的ARCFOX、上汽的L项目也都在路上,以及长安、广汽都在筹划高端新能源品牌。
品牌上探和智能化,是当前中国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
造车新势力是这股力量的先锋。
而在未来的数年里,它们是否能经受住特斯拉、合资品牌以及自主品牌集团的合力围剿,能否成为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中流砥柱,前路依然是巨大的未知。
揭秘汽车成本演变:软件授权费曾引发车企争议,特斯拉玩法势不可挡
L4当L2用,Mobileye下一代方案能否突围?
滴滴定制车D1来了!联合车企酝酿三年打造,暗藏百万台级别超级订单
汽车之心招新啦!
欢迎投递简历至邮箱:hr
autobit.xyz姚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