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企业造车ldquo考古rdqu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其实,早在这波电动车热潮之前,年左右家电行业曾一度热衷于踏足汽车产业。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力、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曾纷纷宣布造车,一时间硝烟四起。至于结局,可想而知。

如今复盘,当时家电企业扎堆造车的现象无非有三层因素:

第一,当时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过电子工业,成为一大工业经济发展引擎。加入WTO,中国在经济发展格局上发生了转变,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进口车关税大幅下调,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当时合资车和自主品牌还很少)。

第二,外资品牌大举入华。00年,宝马与华晨合资项目获批;同年,北京现代汽车正式挂牌;当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也表示将在华生产奔驰。一系列合资项目的上马,不但降低了购车门槛,更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选项。

第三,非典过后,民众的购车意识得到加强。社会不再完全依赖于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贷款买车理念的普及,以及金融政策的开放,也是车市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当时,家电企业正处于辉煌时刻,有钱、有人、有地。如今看来,很多互联网和IT企业跨界造车,但当时的“金主”,非家电企业莫属。因为除了传统车企外,家电是在制造业领域与汽车最为接近的一个行业。

彼时,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企图从商用车领域“跨界打劫”,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了生产基地。但因为对汽车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不足,项目于年折戟,分别被长沙市政府和比亚迪接盘。

更有激进者如奥克斯。年,奥克斯以4,万元收购沈阳农机集团双马汽车95%的股权,获得SUV和皮卡等车种的生产许可。甚至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大张旗鼓的奥克斯,在两年后终止了这场“游戏”。

还有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年,波导委托上海一家公司设计家用轿车,并组建了60人的整车研发团队。其后,波导收购南汽新雅途公司3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获得了造车资质。后因与南汽意见分歧,波导撤资。年,波导卷土重来,在宁波成立“神马汽车”,聚焦轻型客车和公交车,但因迟迟未获得资质而再次梦碎。

年底,空调业巨头格林柯尔宣布入股亚星客车,成为第一大股东,占总股本60.67%。老板顾雏军甚至提出要把亚星客车与亚星奔驰同时整合,但遭到了德国奔驰的反对。年底,顾雏军入狱,格林柯尔退出亚星客车。

而更早入局的一家家电企业,是春兰。年,春兰就进军了摩托车产业,曾红极一时。年,春兰斥资7.亿入收购东风南京,正式进入汽车行业。当时春兰想生产乘用车,但最终没有拿到7字头“准生证”,进而转型卡车领域。在00~年间,春兰卡车业务倒是风生水起。后来因市场风向转向重型卡车,彼时春兰家电业务业绩欠佳,最终春兰的卡车业务也失去了资金支持,淡出视线。

如今看来,春兰可能是点燃家电跨界造车这把火的企业。尽管每一家的结局都以失败收场,但放在当时的境遇来看,现金充足的家电企业造车是很正常的战略布局。其中,空调行业的企业入局造车的比较多。但无一例外,所有人都低估了汽车产业的复杂度和挑战性,最终拖累了主业,也错过了市场大潮。

如今,格力、创维、美的入局汽车产业,与二十年前的剧情有些类似。美的因为要发展机电产业,而进军汽车零部件,暂时避开整车,也算是明智之选。格力比较特殊,董明珠欲亿收购珠海银隆被董事会制止,后联合万达以个人名义入局汽车,却遭遇了内斗、欠款、查封等事故,前途未卜。

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创维的黄宏生。黄宏生进入整车产业,并没有以创维之名。严格来说,创维从没有染指汽车行业。但黄宏生二次创业后,把南京金龙从濒临破产做到盈利,并看准时间切入新能源领域。目前,南京金龙在新能源客车领域一度位列行业老大宇通之后。虽然创维贴牌的乘用车(天美汽车)还面临诸多未知数,但黄宏生已经是家电大佬中唯一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的人。

时过境迁,如今小米、华为、阿里入局汽车,成功的概率就会比这些家电“先烈”要大很多。因为二十年前的造车运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体业务。今天的资金,是来自于市场。造车已经从制造业升级为资本运作游戏。对于拥有较长周期和极其复杂的供应链的汽车行业来说,家电企业的自信很容易受到打击。

曾几何时,发动机和变速箱难倒了中国人。而电动车降低了研发和制造门槛,随着智能化基础设施(通讯、芯片、传感等)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造车已不是难事。对于家电企业来说,重新布局汽车行业,最好避开整车,从智能家居角度切入,为车企提供软件生态赋能。

华为作为IT企业走的是HuaweiInside,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家电企业同样可以走类似的路线。诸如海尔与上汽合作,在新材料、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领域共同探索可能性,就是很好的样板。

--------------------------------------------------------------------

作者:小熊猫编辑:麋鹿

主编:刘布斯总编:莫文

出品:智哪儿内容中心

版权申明:本文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创精选○开放三孩政策,对智能家居产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智慧养老怎么“养”?不要让科技成老年群体束缚

○家用智能视觉市场达亿元,谁在领跑?

●鸿雁王米成:智能面板为载体,打造分布式全屋智能

○智哪儿体验官:小度全屋智能不完全说明书

●智能家居企业如何打造新消费品牌?

○全屋智能华为进场,产品核弹能引爆吗?●从萤石最近的发布会,且谈家庭安全防护的几个走向○百度小度上马全屋智能,横扫千军的底气在哪里?●门锁、监控、门铃三合一的萤石智能锁DL0VC评测○如影唐沐:地产投资我们,比起钱更看中场景价值●鸿雁VS小米:智能家居行业首个专利战,谁是赢家?○为什么说马斯克应该开掉整个特斯拉中国投稿、爆料、合作请联系:186681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cx/8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