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沉默的一天,赤裸裸,屋里时而有阴影,无所事事。我的思考全是你的头发的颜色。到了周一,又变成了你眼睛的颜色。我在夜里写你的名字,亲爱的玛丽亚。”
“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你了,我一边笑一边写这封信。我把桌子上的文件都收起来,不想再继续工作了,周围太多的人,家人,家人的朋友。我觉得我只能全心全意地想念你。”
以上两段文字,来自加缪的情信。作为今天的预热。
又到情人节。今日无事。
分享五本爱意满满的书好了。
无论怎样还是要相信爱情啊。
反正我还深信不疑。
《致D情史》
《致D》是法国哲学家安德烈高兹写给妻子多丽娜的情书,彼时妻子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第二年,二人在巴黎的家中双双自杀。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二人留给世界的遗言。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茫,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这个和《情人》异曲同工的开头,就足够打动人。
这本小册子很薄,建议睡前或深夜飞行时阅读。
《爱情是一盒自制卡带》
“我们婚后住在夏洛维茨尔一个脏乱、发霉的地下室里,每逢雨天屋子就会淹水。我们常常开着她那辆年产的克莱斯勒男爵,嘎吱嘎吱地翻山越岭,去旧货店搜索黑胶唱片,我们会找到些埋藏着的宝藏,用每张两毛五的价钱买下有刮痕的45转唱片。她会载我到11号公路的牧场松饼店,去吃地球上最好吃的香蕉奶昔……我们年轻,我们相爱,世界正在改变。”
应该没有人能拒绝得了一个以音乐、回忆和爱为主题的故事。“自制卡带的节奏就是浪漫的节奏,是两个人潮湿的肉体结合时所产生的模拟信号的嗡嗡声。”
《爱情是一盒自制卡带》是美国音乐记者罗布?谢菲尔德的一本回忆录。他用15盘自制卡带为叙述框架,记录了他与曾经作为DJ的妻子勒妮的故事。勒妮也是幸福,最终死在他怀里。读这个故事,会羡慕这两个有些相近音乐品味的夫妻的日常相处。
《我的爱情生活》
“我的人生是从与阳子的相遇开始的。”荒木经惟真的没少秀恩爱。如果说阮义忠(对不起了阮老师)是国内最喜欢讲爱的艺术家,国外的,应该算是荒木经惟了。无论是日常还是照片,都少不了妻子阳子的身影。
这本书是阳子对于他们爱情的讲述。概括来说,应该是“一个摄影师的女朋友和妻子的甜蜜与困惑”。二人一起晨浴,在露天温泉喝罐装啤酒;每到荒木的生日,阳子都会做生奶酪蛋糕,配着糖分偏多的甜香槟酒。这些细节,是在荒木的照片里看不到的,也是对他那些照片最好的注释。别人都以为他们是最好的夫妻,但荒木说:我只想知道,你和我一起是不是真的开心。
结婚前,荒木写了三封信给阳子。其中一封寄自奈良的信里,格外动人:“因为外景拍摄,我来到架着小木桥的河边。如果阳子在这里,我们不要手拉手,也不要相互拥抱,只要两人肩并肩地站在木桥上就行,阳光温柔地包围着我们。”
书里阳子还讨论了二人拍摄与被拍的关系,不过在我看来最生动的一部分,还是探讨卫生间里的异味儿对于情侣和夫妻的不同概念,太有生活气息了,一点儿都不藏着掖着,真不错,真有共鸣。
《致薇拉》
读这本书是在一周前的深夜,那时刚看完杨·史云梅耶的电影,可能是老杨的片子留下的想象空间太足,以至于读到“雨滴像珠子一般”,大脑自动以为是“雨滴像眼珠子一般”。忍不住惊叹这天马行空的比喻。再仔细一看,哦,是珠子,不是眼珠子。原来大胆和天马行空的是我。哈哈哈。
《致薇拉》是纳博科夫与妻子薇拉的书信集。他和薇拉分享一切,除了自己和朋友们的日常,创作的进程和感悟,还有生活中肉眼可见的一切:冻雪,自己窗外的风景,挂着雨珠的电线,如煮开锅的牛奶般阴沉的天空……她们可以谈论云投下的影子,也可以谈论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
纳博科夫真是甜腻啊。我的幸福,我的童话,我的欢乐,我的生命,我的彩虹,我的甜心,我的小猫咪,我的小老鼠,我的小夜曲,我的爱。他在信里这样称呼爱人。任谁读了都会忍不住感慨这该死的温柔啊。以致于就连他看不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海明威,对我来说都没那么重要了。我的重点只在于,啊,纳博科夫是多温柔,浪漫,粘人,又才气逼人的完美恋人啊。
信中还能窥探到纳博科夫在所有文学作品中都不会展现出来的淘气的一面。当他发现有一阵子二人的通信似乎是自己单方面的啰嗦之后,决定只寄一张白纸给薇拉,中间写几个问号,但随后又觉得不能浪费邮票,于是又洋洋洒洒写下一大堆文字。
真不知道如果他事先知道这些信件会被出版,会不会在写时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热情。不过,作家笔下的东西,正因如此真诚,不收敛,才更加真实动人。无论多伟大的创作者,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无不宛如赤子。
《只是孩子》
几天前,有朋友说自己理想的爱情,应该是:开始时像塔季扬娜恋爱后深夜不睡拖着自己的铁床在卧室疯跑;过程中像夏加尔画中漂浮的恋人;结束后像两个弗里达中被掏出身体仍滴血的心,一头依然连着丈夫里维拉的肖像画。
我想了一下,我理想中爱情,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像帕蒂·史密斯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一样,就好了。
自从八年前读了这本书,我就把帕蒂·史密斯视为我除了吉姆·莫里森之外的另一个精神导师,不过那时没想到她会影响我至今。这么说听起来矫情,但一点都不夸张。她与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一起那种“我们拥有作品,我们拥有彼此”的状态,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状态。
书里记录的是他们籍籍无名时的相遇和相处。二人如何共同生活以及创作。不断地用一件件小事证明了在爱情里,通往彼此的路,也是最终成为自己的路。
前阵子在大理开玩笑地和朋友说,就是因为之前读了这本书,搞得现在我对找男朋友的标准要求特别高,但是没办法,梅普尔索普只有一个。帕蒂·史密斯也只有一个。
这几年总是看到有女明星喜欢模仿帕蒂·史密斯Horses专辑封面的造型来拍照。看起来完全不像致敬,就是单纯扮中性耍酷(不好意思啊骂了一堆人但是怎么着骂了就骂了),全然没有那个劲儿。女神的精髓是你们模仿不来的。
回归正题,关于帕蒂和罗伯特的故事,抄一下简介,不了解的朋友们可以一目了然:
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总之,喜欢六七十年代文化的朋友们,不读《只是孩子》,好像有点说不过去了啊。
插一段视频,帕蒂·史密斯送给年轻人的话。
建议反复观看并背诵全文。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镜头下的花。
差不多两年前,这本影集我在方所站着翻了至少三遍。
最后,还是用纳博科夫来结尾。
……你会离去;我们将彼此相忘;
但此时此刻,一条街的名字
或街头演出的风琴在暮色中的呜咽,
会以比思想所能重温
或言词所能传达
更生动更真切的方式提醒我们
那存在于我们之间的重要事情,
及我们所不知道的重要事情……
到那个时候,当灵魂
感受到以往琐事的美妙——
灵魂便会理解,永恒者皆永恒;
无论天才的思想或邻居的玩笑,
特里斯坦痛苦的困惑
还是转瞬即逝的爱
就算爱是转瞬即逝,但也都真实存在过。
祝情人节快乐。祝开卷有益。
祝心之所想,皆为所成。
木小瓷
微博
木小瓷哥哥90后作家,VJ,纪录片导演。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部个人小说作品集《撒野》。曾就职于成都方所,摩登天空。VJ合作艺人有鬼卞、达达乐队、Click#15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