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众泰和铁牛国内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 http://m.39.net/news/a_6100102.html

贾跃亭到底是不是骗子,我一直不敢确定,每次看到贾老师一脸真诚的表情,就总是被打动,仿佛和他一起看到了那个未来。

贾老师可能属于志大才疏型,盘子铺得太大,调性拔得太高,结果落不了地。也许他不是骗子,只是收不了自己开的场。

但众泰就不一样了。

鉴定众泰比贾老师难,你说它是骗子吧,人家有量产车;你说它不是骗子吧,可众泰及其背后的铁牛集团又利用裙带关系搞上市,用过高的估值来吸引股民;并且在那段新能源市场的混沌时期捞补贴。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叫人防不胜防,也很难一言以蔽之。

如今众泰的大股东铁牛集团进入破产程序,众泰也陷入了欠薪纠纷,这是个可预见的结局,但原因可能和诸位想的不太一样。至于众泰惨淡到什么程度,大概是暴跌和资不抵债,到底是破产清算还是重新注资,已经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段中国车市的历史、国情,以及市场特点。

关于“抄”的三种境界

先说说众泰的“抄”。

几年前我还在做广播的时候,有一次在录音棚数落众泰,节目播出后被当地领导听到了,人不太高兴。地方电台回馈说,领导希望媒体能对自主企业予以包容,给他们时间。

话是在理,但我当时觉得对众泰不太适用。大多数自主品牌在初创时期都带着模仿痕迹,扑面而来的稚嫩和青涩,靠廉价打天下,比如比亚迪模仿过花冠、别克HRV,长安对路虎和雷克萨斯情有独钟,连长城也搞出过起亚味儿的酷熊。

但众泰的模仿秀玩得忒狠,如果说上述几位尚属借鉴,那众泰的玩法就基本是照搬,目的性太强,仿佛是骨子里的。这种形象一旦固定,就很难再转型。

被众泰模仿过的品牌包括但不限于奥迪、大众、保时捷、丰田、铃木,车型数量不菲。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所以更重要的是质量。

关于模仿这事,一般分三种:第一种是借鉴,然后改编,它类似于洗稿,重要的是,其中有独立思考的东西。比如第一代CS7,没法明确断定它和某品牌之间的关系,只是似曾相识。

第二种是照搬,陆风现在已经死了,曾经陆风X7高仿路虎揽胜,就是考试时直接把班上第一名的卷子拿来抄,连错的也一起抄了。但这种抄袭的好处在于,如果抄的技术好,可能创造一个高度相仿的艺术品。

从抄的角度上来说,陆风抄得很成功。画家临摹还都需要技巧,以此类推,抄设计当然也是需要技术的。

第三种是众泰这样,抄了但没抄好看的。比如Z,个人感觉它并不像奥迪A6,但评论区和舆论都盖棺定论,这大概算比较失败的一种抄袭。

至于更像途锐的第一代T,虽然抄像了,但达不到陆风X7那种自我欺骗的程度,基本上肉眼可辨真假。可能是模仿对象没找好,当时那代途锐本身也没有前代车型平民霸主的气场,另外车型的灯组和进气格栅的造型是根据车型尺寸设定的,它可以这么做,但换到小一号的车型上,效果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T还是Z,它们并不算是很精湛的仿制品。如果推荐高仿山寨中的精品,我还是推荐陆风X7,车主已然选择了欺骗自己,为什么不彻底些呢?

模仿是每个人的习惯,这是人性,人就像猴子一样,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像人在青春期时学偶像的一举一动,或者用网络流行语,只不过时间长了就沉淀出自己的东西来了,不是后来不模仿了,是自己的东西固定出来了,大脑硬盘塞满了。

问题在于,众泰在不模仿之后,反而没了当初的特色。现阶段的产品,T00造型不错,但还是酷似路虎的T最带感,如果众泰一直把模仿这条路走下去(抛开法律和版权问题),说不定还真就自成一派了。

业界可能认为是高仿最终让市场抛弃了众泰,但这恰恰是它的生存之道:年众泰销量22万辆,6年33万辆,7年31.7万辆,8年出现明显下滑,但也达到23万辆,即便是在断崖式下跌的9年,仍然收获了1.3万辆。

什么概念?卯足劲打造越野世家的广汽三菱去年销量不过13.62万辆,东风雷诺则为1.8万辆,PSA卖了11万辆,也就是说,众泰依靠一把皮尺就超过了这些尚且兢兢业业造车的二线合资品牌,有点劣币驱逐良币的意思。虽然大家价格不同,但放到哪个层级的市场都一样。

这说明市场并没抛弃众泰。

但外观可以临摹,技术却很难临摹,真正断了众泰财路的还是技术门槛提高了,比如国6排放。

拖字诀终于不好使了

先说成本问题。

曾经众泰某款车搭载了电吸门(也许是Z)。8年我在广州车展看到奥迪A6allroad,一个观众告诉我这车带电吸门,开始我还不信,后来演示之后才信了——印象中这个配置是轻易不屈尊的。

但10万左右的众泰搭载了。关于成本,尤其是10万级左右的产品,越往下,成本空间越小,如果把寸土寸金的成本空间留给电吸门,假设它也好用到让你幻觉自己开上了A6allroad,再加上其他富丽堂皇的配置,留给三大件和安全的空间还剩多少?

电吸门本身无罪,有罪之处在于它破坏了平衡。我一共开过两次众泰的产品,一次是大迈,一次是T,感觉(源自)三菱的4G发动机和变速箱不太来电,再加上双离合变速箱本身不爱降挡的特点,驾驶者基本游离于控制之外。但重点在于,中国的驾驶者不太在乎这个。

多说一句:除非中国也诞生一个采埃孚,否则自主品牌很难在燃油车领域赶上合资,一台变速箱足以拉开不止一个层次。当然在新能源兴起之后,这个问题被规避掉了。

在两大件失守的情况下(实际可能是三大件),内饰牛逼有意义吗?在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在中国市场它不仅有意义,还可能意义非凡。

所以基本上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品牌和产品。众泰无罪,市场才是原罪,这就像很多人不听乐队,而跑去看《乐队的夏天》,你能说去秀的乐队堕落了吗?这是市场的自发选择。世间存在清教徒,但我们没资格要求每个人都是清教徒。

翻回头来说技术。现在众泰资金链断了,对汽车这种重资产行业,可能是致命的,但众泰的产品已经很难作为商品流通了,目前众泰全系燃油产品在排放上都是国,换句话说,失去了三菱输氧,众泰很难自己搞定这个问题。

在这种风云突变中,也考验谁的血厚,多数厂商都在这一波震动中血亏,理论上众泰可以继续采购三菱的国6动力,但它没扛过去。

某种程度上众泰也能算造车新势力,虽然它从零几年就开始做产品了。它和现在新势力们的共同点是,动力基本都靠外包,进一步而言,动力都能外包,其他总成当然也可以。

所以造车有门槛吗?有,但有钱就能解决,比如恒大。如果你高估了“造”车门槛,就是低估了资本的力量。

真正终结众泰的,是管理部门把小升初变成了高考,效果和新能源补贴退坡同理。但强行拔高也有副作用,在电池技术没法提升的前提下,为了续航里程达标而采用了激进的电池密度设计,要不要为最近频繁的自燃负上点责任呢?

一种设想是,如果没有国6排放和疫情突袭,众泰是不是还能再挺几年?

技术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众泰并不算是个打酱油的,它的玩法在低门槛的市场中本来可以存活更久;真正牵扯到欺骗性质的行为,是早期它利用新能源生产资质先注册后生孩子的做法,闹出了一场风波,总的来说,众泰利用了这个行业的不成熟,快活了几年。

但技术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未必能保证你活得滋润,比如马自达,技术最好的品牌并不是市场销量最高的,但技术是可以保证你留在游戏牌桌上的资本。

真正的黑科技从来与普通大众无缘,它是用来标榜企业牛逼用的,示范性效果更强,比如新奔驰S级的预碰撞主动抬高车身功能,注定没法普及到廉价车型身上,而那些普及开来的技术,肯定和低成本挂钩。

但这并不表示技术门槛是低到没有底线的,不管是众泰还是铁牛集团的造系运动,包括后来的汉腾和君马,基本上都属于对众泰的复制黏贴。7年君马汽车高层在接受采访时称,君马预计在8年年销达到1万,言之凿凿并不让人觉得他在放卫星,也是基于对当时模式和行情的看好。

宏观调控升级最终让众泰和铁牛措手不及,是基于他们一以贯之的模式,铁牛系集体崩盘,或许也有管理上的积弊,比如众泰和铁牛复杂的裙带关系,以及众泰上市时铁牛左手倒右手的把戏。

说到底,企业的初衷并不纯粹,(可能)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捞一把,比如铁牛控制金马收购众泰时,价格远超吉利收购沃尔沃。

但微妙的是,即便是在众泰如日中天的7年,铁牛也没能完成当初承诺的对赌协议。

这似乎说明,即使是资本市场也有理性的一面,并不看好铁牛系的玩法,实在缺乏可持续性,而且没有技术打底,也实在缺乏安全感。

国内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长在上汽集团的“蜜罐”里,七成自由现金流都拿出来分红

原标题:国内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2.,0.84,3.42%):长在上汽集团(19.,0.14,0.73%)的“蜜罐”里,七成自由现金流都拿出来分红

独立研报来源:市值风云

作者

小羽儿

流程编辑

小白

公司总计为股东提供了.亿的回报,占到自由现金流的74%,占到同期净利润的33%。

一、“上汽系”旗下的华域汽车

华域汽车(741.SH),即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上汽集团于年整合旗下零部件业务而成立,并随后借壳上市。

目前,华域汽车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业务分为汽车内外饰件、金属成型和模具、功能件、电子电器件、热加工件和新能源等,其中内外饰件和功能件占比较大。

内外饰件板块中的仪表板、汽车座椅、车灯、气囊、保险杠等产品以及功能性总成件板块中的底盘结构件、传动轴、空调压缩机、转向机、摇窗机等产品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均居于国内前列。

9年公司实现营收亿,净利润8亿,其中内外饰件和功能件营收占比89%。

华域汽车国内客户覆盖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长安福特、神龙汽车、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等国内主要整车企业;国外客户主要覆盖奔驰、宝马、福特、大众、通用等全球整车企业。

截至年4月底,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华域汽车8.32%的股份。上海市国资委控股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持有上汽集团71.24%的股份。

华域汽车年上市以来,业务规模和营收规模大幅增长,营收从年的.68亿元增长至9年的1,.24亿元,CAGR为19%。

华域汽车并表公司从年的10家增至9年的19家,主要是通过自主新建、合资控股和集团资源整合等方式。

年,华域汽车上市之初,上汽集团注入的资产主要有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股权、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0%股权和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0%股权等。

如下图黄色标注部分: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截至9年年末,华域汽车并表的19家子公司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其中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延锋汽饰)、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汇众汽车)和华域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域视觉)为公司三大营收来源。

9年这三家全资子公司营收占比分别为60%、13%和9%,合计占比82%。

1、延锋汽饰

年4月,公司将实际控制的延锋伟世通(持股0%)并表,延锋伟世通成为华域汽车最大利润来源。0年延锋伟世通营收占比71%。

4年公司完成收购延锋伟世通剩余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延锋汽饰,延锋汽饰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延锋汽饰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主要为大众、通用、克莱斯勒等合资品牌整车企业及上汽乘用车、江淮汽车(8.,-0.0,-0.62%)等自主品牌整车企业提供配套供货。

年,延锋汽饰与美国原江森自控(现为安道拓)重组成立了延锋内饰,延锋汽饰控股70%,江森自控占比30%。

重组后的延锋内饰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主要覆盖奔驰、宝马、福特、大众、通用等全球整车企业。

年8月24日,延锋汽饰完成收购安道拓持有的延锋内饰30%股权,延锋内饰成为了延锋汽饰的全资子公司,华域汽车将可以独立发展全球汽车内饰业务,这也有助于推动其他核心业务的全球化进程。

2、汇众汽车

6年华域汽车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上汽集团以其持有的汇众汽车%的股权作价认购,汇众汽车纳入华域汽车合并报表。

汇众汽车主营汽车底盘、减震器等功能件产品,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上海汽车各款轿车底盘系统的主要配套供应商,也为北汽、广汽、长安福特、一汽-大众等国内知名整车厂配套,同时也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全球平台项目零部件供应商。

3、华域视觉

华域视觉前身上海小糸,是上汽集团与日本小糸、丰田通商合资成立的,华域视觉、日本小糸、丰田通商分别持有上海小糸0%、4%、%的股份。

上海小糸在国内汽车照明领域处于领先地位,6年市占率28%,领先于第二梯队斯坦雷11%和星宇股份(16.80,-11.42,-6.80%)9%。

8年3月,华域视觉完成收购日本小糸、丰田通商合计持有的上海小糸0%的股权,上海小糸成为华域视觉的全资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并更名为华域视觉。

华域汽车全资控股华域视觉后,不再受外资的限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向通用、大众全球供货。技术上,日本小糸退出之前,就已停止向上海小糸提供车灯技术,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均来自自研。

华域汽车车灯产品主要是LED灯,相比于传统的卤素灯和氙气灯相比,具有低能耗、长寿命、结构紧凑、响应快以及利于普及智能车灯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合资及外资品牌的主流车型和自主品牌的新车型中。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测算,LED灯渗透率近几年迅速提升,市占率从1年的0.1%提升至9年的2%,市场前景广阔。

4、华域麦格纳

除了这三家重要子公司外,华域麦格纳电驱动系统投限公司(下称华域麦格纳)、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华域电动)等子公司的新能源车配套业务将是公司盈利新的增长点。

华域汽车与麦格纳于7年合资成立华域麦格纳,其中华域汽车持股0.1%,麦格纳为全球著名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在电驱动总成领域的技术领先。

华域麦格纳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总成产品,可以一体化集成驱动电机、变速器、控制器,即行业所称的“三合一”,华域电动将为华域麦格纳供应全部驱动电机部件的配套供货。

华域麦格纳成立之初就获得大众全球电动汽车平台(MEB平台)电驱动系统总成产品的定点意向书。

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大众汽车MEB平台ID系列车型开始逐步投产,华域麦格纳将陆续为德国大众欧洲工厂、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进行批量供货,将覆盖大众、奥迪品牌的多款MEB平台纯电动车型。

华域麦格纳融合华域汽车和麦格纳两家公司的技术优势,在配套大众MEB平台电驱动总成产品的基础上,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到其他新能源车平台,成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二、营收增长迅速,内外饰件和功能件占比超八成

华域汽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长较快,营收从4年的.73亿元增长至9年的.24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年的44.6亿元增长至9年的64.63亿元,CAGR分别为14%和8%。

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自7年来增长率有所放缓,9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营收和归母净利润9年分别同比下降8%和19%,年上半年分别同比下降24%和61%。

这主要是因为华域汽车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受下游汽车整车行业发展情况影响较大。

9年国内外汽车市场受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延续8年下半年以来的下滑走势,汽车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年上半年加上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外汽车市场加速下滑。

9年我国汽车市场销售整车.6万辆,同比下降8%,其中乘用车.9万辆,同比下降9.1%;年上半年汽车销量.4万辆,同比下降17.2%,其中乘用车.2万辆,同比下降22.9%。

华域汽车五大业务板块中,内外饰件和功能件在营收和利润中占比一直维持在80%以上。

9年,内外饰件业务营收为.24亿元,占总营收的64%;功能件营收为.44亿元,占总营收的20%。

9年,内外饰件业务归母净利润为33.69亿元,占公司归母净利润的2%;功能件归母净利润为24.21亿元,占公司归母净利润的37%。

从销售地区看,近年公司国外收入占比为21%-24%。

年,公司完成延锋汽饰与江森自控业务重组,成立了由公司控股70%的延锋内饰,江森自控的所有内饰业务纳入延锋内饰。此次整合使公司海外收入从4年的12亿元增长至年的亿元。

从下游客户看,9年来自上汽集团之外整车客户营收占比为43.2%,近4年维持在40%以上。

华域汽车在保持对集团内整车客户配套供货稳定的基础上,与国内主要整车客户以及国际整车企业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华域汽车毛利率比较稳定,维持在14%左右,但低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均值。9年公司毛利率为14.%,小于行业均值的19.2%。

华域汽车净利率与行业均值相当,9年公司净利率.9%,高于行业净利率4.0%。

五大业务板块中,电子电器业务毛利率最高,9年为16.16%,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占营收比例最大的内外饰件业务毛利率为14.6%,与公司整体毛利率基本持平。

公司毛利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公司与控股股东上汽集团较高的关联交易压低了公司毛利率,但也使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低于行业水平。

而公司的管理费用率与行业相当,较低的销售费用率使期间费用率低于行业水平,最终使公司的净利润率处于行业均值。

华域汽车ROE一直高于行业平均值和行业中位数,处于行业头部水平。9年公司ROE为14%,高于行业平均3%以及行业中位数7%。

将ROE进行杜邦分解,公司的净利润率与行业均值相当,较高的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提升公司ROE,从而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华域汽车研发费用在行业中保持最高的水平,高于行业第二潍柴动力(14.70,-0.43,-2.87%)(.SZ),远高于行业第三均胜电子(23.00,-0.63,-2.61%)(699.SH)。

公司研发费用8年和9年分别为1.3亿和2.6亿,并且全部费用化。

三、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占比超三成

把公司的税前利润总额分为三部分:经营性利润、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以及非经常性损益。

经营性损益反映公司核心业务持续盈利的能力,为营业总收入减营业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为投资收益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利润总额中其他部分为非经常性损益,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净利润等。

需要强调的是,华域汽车长期股权投资的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均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相关企业,与其主营业务协同性较强。

4年以来,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一直维持在34%以上。

截至9年末,公司共投资合营企业23家和联营企业26家。长期股权投资期末余额.8亿元,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33.6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6%。

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占比维持在8%左右。其中8年是由于收购上海小糸产生一次性投资收益9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占比提升至18%。

四、分红情况

4年以来,华域汽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合计08.亿元,同期资本支出亿元,累计自由现金流达到.亿元。

同期通过现金分红,公司总计为股东提供了.亿的回报,占到自由现金流的74%,占到同期净利润的33%,分红情况配得上一个大写的赞。

结语

华域汽车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通过自主新建、合资控股和集团资源整合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

公司的车灯等多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保持对集团内整车客户配套供货稳定的基础上,与国内主要整车客户以及国际整车企业都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华域汽车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总成产品,将成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智能制造创新排行TOP0

智能制造创新排行TOP0RK企业备注1浙江鼎力通过工序技术创新、机器换人实现智能制造2振华重工首创智能导引车运输3海尔智家家电行业智能制造4海油工程国内首个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太钢不锈力争让智能制造进入钢铁行业第一方阵6振华科技投建固态铝电容器智能生产线项目7佛吉亚打造领先的未来智能座舱解决方案8海亮集团在有色材料智造领域成为全球铜加工巨匠9东方电气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10长飞光纤聚焦智能制造,打造工业互联新模式11雅戈尔G制衣智能制造示范平台项目12中国一拖智慧农业样板工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等13仪征化纤打造水刺无纺布短纤“升级版”14徐工集团全球起重机首条转台智能生产线1爱仕达钱江机器人C2M生产线16恒力集团形成了“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17华峰超纤企业智能制造sap/erp系统,超纤业风向标18沈鼓集团沈鼓云服务实现远程智能服务和预知性维修19恒力化纤实现“自动清板”,推动化纤的智能化发展20外高桥“智能船舶1.0专项”21红狮集团聚焦智能制造和数字红狮为主的技术创新22哈电动装公司智能仓库自动化理货23宗申动力发动机装配智能质检24通鼎互联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光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康尼机电全工序自动化与柔性化自动化生产26鲁抗医药在生物技术、智能绿色制造等方面持续提升27埃斯顿打造MES系统整体解决方案28海螺集团从“灰色制造”迈向“绿色智能”的水泥智能工厂29中天钢铁钢铁行业“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30国机智能研究院面向轨道交通关键部件梁枕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31苏盐井神大力推进食用盐生产智能工厂建设32盛虹集团打造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的样板企业33金浦集团已驶入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快车道34金惠科技基于机器视觉的多光谱工业在线检测平台3森麒麟轮胎形成绿色智能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36卫华股份轻量化起重装备系统集成智能制造车间37共享集团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工厂38曲美家居专业化、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制造体系39长荣创新引领,智造未来40达利丝绸车间智能化管理,一名女工控制30台机器41小康动力国内首例使用机器人的冷试设备42三联虹普纤制造机器智能,化纤智能体方案V1.大洋集团服装智能化柔性制造工厂44南山智尚精纺毛料生产线智能升级项目4大全集团智能制造服务智能配电网46德赛电池电池物联网电源智造,锂离子封装电池等47山东金英利万吨级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48瑞泰马钢打造“透明工厂”实现智慧制造49华中数控数控系统产业的标杆,系列化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0烟台冰轮3DP+数字化+智能化全流程智能铸造系统平台.09德本咨询/eNet研究院/互联网周刊选择排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个性化定制模式已经出现。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在积极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并行销全世界,因而中国也随之被冠以了“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按照严格的“世界工厂”标准衡量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与世界工厂尚有一定的差距,因而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就是我国制造业的时代命题。

智能制造升级要做到“有的放矢”

我国制造业经历了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历程后,以“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为特征的先进智能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羽翼。那么,智能生产线和智慧工厂建设就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路径。

用机器人造机器人的爱仕达

如果说机器换人是制造业升级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则是智能制造的高段位打法。

爱仕达钱江机器人是国内首批自主研发定制柔性化C2M生产模式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智能机器人的结合,该生产线既可完成大规模生产,也可完成少量多批的定制服务,更便于扩展为无人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等工业领域。

致力于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的爱仕达已形成从核心部件、机器人整机到工业软件、系统集成、数字化及智能制造应用、爱仕达云平台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在服务自身之余还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以生产厨具起家的爱仕达,不仅用机器人制造厨具还在用机器人造机器人,某种程度上,深耕智能制造的爱仕达为国内智能制造行业提供了“实践样本”。

用智能制造提升产品质量的宗申动力

智能制造已不是某一项或某几项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有机融合,是装备、软件、网络、标准等相关要素的系统集成。当现代制造业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之后,将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基因突变”。坐落于重庆巴南区的宗申动力智能生产线上,每天有0台各式不同的发动机在这条线上诞生,这条生产线上产品合格率提高至99.3%,给宗申提供这套智能化改造方案的正是8年宗申产业集团成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赋能的忽米网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生产环节,质量检测是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于人工质检容易产生漏检、误检及效率低下的弊端,宗申动力早在8年就引入了创新奇智基于ManuVision工业视觉平台的智能质检一体机。通过人工智能质检方式1秒即可输出检测结果,检测精度99.9%以上。

产品质量就是宗申动力的生命线,智能产线可视为宗申动力智能化升级的一个缩影,而发动机装配智能质检则是智能制造生产环节中迸发出的小火花,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合格率正是宗申动力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意义所在。

供应商是推进智能制造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G通信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并加速融入到智能制造中,在解决许多制造业难题的同时,也使制造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而庞大。

因而“智能+”不只是新技术的叠加使用,而是在应用过程中为企业的智能制造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华为、阿里、百度、腾讯等科技巨头纷纷打造智能制造平台,为我国的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他们在发展智能制造中发挥着积极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

脱颖而出的供应商金惠科技

在智能制造系统方案定制化的赛道上,立足于行业的提供商同样不可或缺,术业有专攻的金惠科技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图像智能识别技术,主攻图像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其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多光谱工业在线检测平台是创新性的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机器视觉领域,打造的面向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制品高精度、智能化的在线表面缺陷检测方案。平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眼去辨识、理解图像,通过图形界面的方式,呈现对样本图像的学习和判断,使其可以像人类一样学习,具备一定的自学习和自适应性,能够在复杂的工业缺陷检测领域取得出色的效果。

植根于行业、不断融入生态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将在发展智能制造中发挥先锋队和排头兵作用。聚焦细分行业、面向中小企业的提供商的法宝就是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智能制造要的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要让中小企业也触手可及。

芯片企业国内外对比汇总

以上内容来自ITTBANK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jg/8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