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记忆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成立与发展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编者按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蜕变,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产销量连续12年领跑全球。而我国成为最大的汽车市场的背后,有庞大需求的客观存在,同时也离不开合资企业遍地开花的推动。说起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其实不然,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也是从他的诞生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很快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高潮,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今天,《年鉴》小编将和您一同回顾中国第一家合资汽车企业成立背后的故事,领略合资时代带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沧桑巨变。

(开创合资先河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合资背景的渊源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起点,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家大战略。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孕育起合资建厂的发展蓝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在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回忆录《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中提到了这么一件事:年底,时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李岚清参加了一项引进重型汽车技术的项目。期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问道,你们为什么只谈技术引进而不谈合资呢?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家庭,一起经营发展,才能发展的更好啊。当时李岚清的心理活动是“你是资本家,我们是共产党,怎么能搞合资呀,怎么能同你们‘结婚’呀”。

这个小插曲后来被写进了简报,上报到了中央主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那里,他看了以后立即批示“拟同意”。之后因感到事关重大,又将此文件上报给了中央政治局。邓小平看了之后在上面圈了几个字:“合资经营可以办”。随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就正在谈判的几个汽车项目展开了调研。尝试为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的章程、合同等技术问题提出建议。这时候作为顾问的香港爱国人士廖瑶珠大律师提出,与章程合同相比,“法源”更为重要。中国大陆需要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廖瑶珠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年中央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要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法律,同时强调了为外国人投资立法的必要性。当年彭真主持起草了新中国首部外商投资企业法,在起草过程中,最具争议的一点是要不要限制外资的比例。

比如企业法的草案中曾经写道,“外资投资比例不超过49%”、“决定重大问题要2/3多数通过”。这些规定让荣毅仁等深谙国际经济市场运作规律的专家们不敢苟同。年6月,荣毅仁在写给邓小平的信中写道,“49%”和“2/3”等原则并非国际惯例。如果这样规定势必降低外资对在我国投资的兴趣,建议在不丧失主权的前提下,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争取更多外资,引进更多技术。邓小平看过信以后拍板道,我看这很有道理,49%和2/3都可以不写。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北京汽车制造厂与AMC(美国汽车公司)联手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个合资公司——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翻开了汽车合资时代的新篇章。

“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促跨国“姻缘”

说起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创立,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后成立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下称“北汽”)根据部队需要,自行设计、定型了BJ轻型越野车,并于年批量生产。同年8月,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BJ敞篷车检阅“红卫兵”,大大提高了这款车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吉普热”。

(毛泽东主席乘坐BJ检阅部队)

但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J的技术就显得有点落后了。部队的同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要求。北汽当时也有对生产体系调整的想法,但受限于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饶斌做出指示:“通过合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年12月,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这场跨国“姻缘”就此拉开序幕。为这场姻缘搭桥牵线的是一名叫沈坚白的美籍华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留学美国,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才华。他从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敏锐的觉察出中国的大门即将打开,新的机遇即将来临。也是从那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回国几次,寻求市场开拓的机会。于是,沈坚白派助手杨汉华作为信使来到北京,向当时的一机部转达了美国汽车公司(AMC)同中国合作生产吉普车的意愿。美国汽车公司是美国生产越野车的公司,他们的军用吉普——威斯利在战场上很有代表性,被美国大兵称之为“忠实的毛驴”,产品技术水平当时在全球首屈一指。

(美国威斯利吉普越野车)

因为产品吻合,美国汽车公司的技术对北汽开发BJ二代车很有参考价值。本着“学习技术、利用资源、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的目的,北汽开始与美国汽车公司初步接洽。并决定以北汽作为中方合作对象,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汽车工业公司出面与对方洽谈具体合作事宜。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二十多天后,沈坚白与4位美国汽车公司高层就飞抵北京与中方开展谈判工作。但这次谈判注定是一次“马拉松式”的谈判,北汽对合资项目很有兴趣,但也很迷茫:“与美国人到底谈什么?怎么谈?具体的合作如何开展?”。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经验,只能摸索试探的来,任何进展都需要向中央政府汇报,谈判难度可想而知。

北汽原厂长赵乃林回忆录

最初中美谈判阵营各5人,美国方面是4个美国汽车公司高管和沈坚白;中方代表分别是胡亮、吴忠良、朱临、王明先和高克勤。虽然有沈坚白作为中间人,但毕竟双方是初次接触,为慎重起见,双方基本上都花了一个多星期筹备谈判工作。说是谈判,实际上就是双方先期接触、相互摸底。彼时,虽然中国已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但由于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传统思想的影响尚未消除,人们比较小心谨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态度接待美国人,是热情、冷淡还是不冷不热?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每个人心里都没有底。

年1月,一机部汽车局与北汽高层共同赴美国考察,与美国汽车公司就吉普汽车合资经营问题进行进一步谈判,同年2月21日,一机部部长饶斌、北京市副市长叶林联署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公司的报告》,经过层层审议,6位副总理先后签署“原则上同意”的意见,最终得到了邓小平的同意批准。

有了“尚方宝剑”,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的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这场谈判也已经耗时4年多,美方派员来华18次,中方组团赴美3次;中方参加谈判人员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请示、汇报累计超过多次,谈判组五易其人,在我国合资企业法尚未出台的当时,中国工匠们以“吃螃蟹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最终与美方达成了共识,年形成了合资经营企业总合同。合同中规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合营期为20年,投资总额万美元,其中北汽占股68.65%,美方占股31.35%。合资公司注册资金万美元,7年内出口创汇万美元。

技术入股

谈判过程中最困难的是美方提出的技术入股。按照双方的注册资金比例,美方提出,其专利技术和工业产权以万美元入股。对此,中方提出BJ也应作价入股,但美方不同意,认为北京吉普没有技术含量。如果中方作价万美元的话,美方就要作价万美元。考虑到经营的成本,后来我们放弃了技术入股。当然也不知道技术到底值多少钱,但目前来看,万美元(当时大概1.53元人民币=1美元)的价格并不高。

合同中有两个问题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jg/9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