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汽车70年代

现在算起来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从年解放卡车诞生以来,仅经历了56年的发展。也正是这56年,曾经诞生的一些车型让我们的回忆更加美好。在那个年代当一辆汽车从你身边驶过的时候,我们总会投去羡慕而憧憬的目光,如今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本篇我们就从70年代开始算起,和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汽车。

●红旗CA(-年)   印象指数:★★★★★记忆中的它:只有中央领导才拥有的座驾/极富政治色彩的汽车

红旗CA是年正式投入生产的豪华轿车。由于其成熟的造型、稳定的性能,以及众多的衍生车型,使其成为了老百姓心中红旗轿车的代名词。红旗CA是继首款红旗轿车CA72后的第二代红旗产品。

红旗CA整车的内外设计均渗透了浓浓的中国特色。CA的外形更加协调精致,突破了红旗CA72车型“大、平、方、正”的感觉,直立式的尾灯内包含了古代宫灯的造型,车身侧面的三面红旗代表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充分表现出中式的传统华丽感。CA长为mm,轴距达到了mm,即使在今天看来也绝对称得上是个庞然大物。

红旗CA的内饰中控台采用手工打磨的桃木面板,由于借鉴了美国车的布置,所以采用了怀挡的设计,前排座椅为一体式设计。最开始的CA采用了手摇车窗、固定后视镜,到后来升级后采用了美国引进的电动车窗、电动车内隔墙玻璃升降器、先锋音响和林肯的仪表盘。在红旗车的仪表上还有天安门的标志,并配有石英钟,古典而不失豪华。

动力上,CA共匹配两款发动机,最先的一批采用CA72上改进来的V8发动机,最大功率马力,最大扭矩牛米,最高时速公里每小时,百公里平均油耗20升。到了80年代,为了提升红旗的性能,一汽又从美国引进了一批5.6LV8发动机,但由于此发动机震动较大,不适合用在高级轿车上,只生产了一批就停产了。CA当时就已经装配了自动变速箱,虽然只有高速挡和低速挡两个挡位,但却是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技术。

CA定型后,经过道路试验没有发生重大问题,并且各项指标优于CA72,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当时的CA与同时代的进口高级轿车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没有空调,照明系统弱等。年,CA投产三年后,中国将自己研发的空调系统装配在了CA车型上,乘坐条件大为改善,这时的产品编号为CAB。

随后在文革动荡的几年里,虽然技术力量和工作条件都得不到保障,但一汽仅存的技术人员还是对CA进行了不少改进,推出了包括CA两排座、CA防弹车、CAW救护车、CA检阅车,以及八十年代引进美国福特公司的5.6LV8发动机的CA-G。

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国外思想的涌入及自上而下的“媚外”之风,对于红旗没有客观的认识。在当年的北戴河中央会议上,有些代表指出一系列红旗轿车的缺点,诸如:生产红旗不赚钱、红旗油耗高、浪费能源等等,于是中央最后决定,年暂停了红旗的一切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一汽通过与国外公司合作,逐步开发了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新型“小红旗”和豪华风格的“大红旗”等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当时红旗系列也应运推出了最后一款车型红旗CA,该车在红旗的基础上对外观和内饰进行了一定的改进,最终于年停产。而红旗从年投产到年红旗CA停产,CA系列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共生产了多辆,是老红旗系列中产量最多、最为成功的型号。

●上海SH(-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与老百姓最亲近的轿车

上海SH是建国后上海汽车生产最早的轿车。当时副总理以上级别的官员已经乘坐了红旗轿车,而副总理以下的干部除了已显老态的苏联伏尔加、波兰华沙外还没有合适的国产公务车,上海牌SH的诞生正好弥补这一空白。相比红旗的高高在上,上海牌在当时是与老百姓最亲近的轿车。有上海的老人家回忆,60年代上海新娘子出嫁,一部上海牌轿车做婚车能引起全弄堂的轰动和羡慕。

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将自己制造的红旗小轿车作为礼物,送到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毛主席当时很高兴称“中国也有自己的小轿车了”。这一消息,不仅牵动了国家领导人、与会代表的心,也大大激励了上海汽车人,上海也要制造中国自己的小轿车。一年不到的时间,在钳工、精工和电工的相互配合下,上海的第一辆轿车雏形初现。年12月,经过几轮样车的试制,仿制奔驰S的凤凰轿车定型。年改进后的凤凰更名为上海牌SH型轿车。

上海牌SH轿车的外形低调持重,色彩主要以白色、黑色和淡蓝色,而动力上,这款车型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金凤QK直列6缸发动机,排量为2.2L,最大功率为66千瓦。在改革尚未放开的年代里,这款车型几乎主宰了那个时代,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年至年共生产了54辆。

在第一台上海SH诞生以后,年上海汽车开始试制在SH轿车基础上改进的敞篷检阅车,并在年正式生产,这款车型从外形设计到内饰做工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奈此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几乎断送了它的生命,到年停产时总共只生产了14辆,也没有真正广泛的投入到检阅等活动中去。可以说,上海检阅车代表了当时上海汽车制造的最高水平,但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它的生命周期还没有正式开始就结束了。

另外,在四人帮时期,SH还衍生出防弹车SH。该款车的玻璃有45毫米厚,车身钢板的选择标准也极高,都通过真刀真枪考验过。一块钢板出炉,要拉到空地,用真枪扫射,如有打穿的地方,则属不合格。当然这款车的产量仅停留在个位数。那个时候的产品周期跟现在迥然不同,产品改朝换代的周期很长,即使有变化也主要集中在外观上。所以,随后上海SH轿车各种衍生车型的发动机、底盘等核心技术,基本属于从一而终,没有更换过。

到了年,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上规模,上海汽车做出决定,让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上海牌轿车下马,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年10月,第10万辆也是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多少不舍、多少惆怅,这些都深深的印在了老一辈上海汽车人的心中。

●吉普(-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中国的越野利器/军用为主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十几年间,BJ那一身“绿军装”遍布全国。提起“北京吉普”恐怕无人不晓。四轮驱动的北京吉普BJ是中国第一代吉普车,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也是自主汽车中生产历史最长的车款之一。

由于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苏联方面停止了嘎斯69军用越野车的进口,国内急需一款替代车型以满足战备需求,年1月,北汽当时刚刚完成“东方红”轿车的试制工作,总参、国防科委、一机部将研制军事指挥用轻型越野车的任务下达给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便以“东方红”轿车为基础,将车身、分动箱、前桥重新设计并在同年6月试制出北京吉普样车。该车型车身外观借鉴了美国威利斯系列越野车。方向盘、变速器、分动器使用了苏联嘎斯69的设计。到年4月,先后试制出多辆BJ轻型越野车。

随后,部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部队首长和高级将领观看并试坐了北京吉普后提出一些意见,包括:车身较小,运载性能较差,车身只有2个车门,在实战中不利于后排人员逃生,并希望性能能优于苏联的嘎斯69。半年后,BJ和BJ两个样车诞生了。在试制BJ时,正好赶上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大军区的司令员都来京开会。会议期间,将军们来到北京汽车厂对BJ、BJ和BJ进行综合评定,经过试乘试驾,大家一致认为BJ各项性能基本优于苏联的嘎斯69。

年10月18日,北京长安街两侧坐满了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中午时分,18辆崭新的吉普越野车,每3辆一组排成品字缓缓而来,叶剑英、汪东兴与毛泽东乘坐同一辆吉普位于车队的最前面,身材魁梧的毛泽东身穿绿军装,右手高高举起,向着马路两侧的红卫兵招手,人群顿时沸腾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这一次检阅成为多少红卫兵终身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了北汽人最值得骄傲的事。因为这次毛泽东乘坐的吉普车,就是由他们试制的“北京吉普”军用越野车。从此,北汽定型并大批量开始生产北京吉普。

在当时越野车被叫作‘中吉普’,这种车只有县以上级别和团级才能配备。在那时,越野车有两款,一款是4门5座;另一款是3门多座的,这两款的前脸及配置相同。在车的控制台上除了方向盘以外基本很难看到其他的东西,就连转向灯开关及雨刷开关都是采用老的不能再老的扳把开关,车灯开关也是如此,它分为两个档位,向外拉一档是车小灯,拉二档是大灯。

吉普的前排座椅是不能调节的,车窗是推拉式的,特别要提的是该车后车窗非常小,只有差不多A4纸那么大,在倒车的时候基本用不上。另外该车的油箱有两个,一只备用油箱在副驾驶员的座位下面;另一只在后备箱里。动力方面,在这款车发动机采用的是发动机,最大功率64千瓦,最大扭矩牛米。变速箱只有4个挡位,三个前进档和一个倒车档。

北京吉普年产辆为辆。在计划经济时代,北京吉普全靠分配供应,在地方,北京吉普根本供不应求,于是各地通过购买“计划外”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部件,手工敲打车身,自己制造“北京吉普”,此后一段时期,马路上出现了各种“山寨”版本的北京吉普。

北京吉普系列能红遍大江南北数十载与北汽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无关系,80年代,北汽与美国克莱斯勒合资生产“切诺基”越野车,北京吉普已尽显老态,北汽在引进、消化、吸收“切诺基”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不断实施年度型改进与新技术的嫁接。仅仅几年间,BJ-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先后演变为BJ-L、BJ-N、BJ-S,三次大规模的年度改进极大地丰富了老产品的技术含量。

改进的地方包括了:国内首次采用子午线轮胎;选用四速变速箱;车辆涂装从无光漆发展到有光漆,直至部分选用金属漆;漆色也不再是单色的“国防绿”,增添了白、红、蓝等多种漆色。正是这一系列改进,使“”这个老产品焕发了青春。不仅军方对其青睐有加,继续列装了北京吉普,在民用品市场,也曾经刮起过一阵强劲的越野之风。

发展到90年代,年厂家把进行了改造。起了新的名字叫,在北京的两家工厂生产,后来北京吉普还经过了城市猎人、狂潮等一系列换装的衍生车型后,到了年北汽推出了“勇士”系列越野车以取代北京吉普,并在09年国庆阅兵式上大放光彩。

●伏尔加嘎斯24(-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最早的“官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接触到最多的进口产品可能就是前苏联产品了。小到妇女身穿的“布拉吉”连衣裙,大到重工业和军事产品。在这些前苏联造的产品中,伏尔加轿车无疑是最浓墨的一笔。由于伏尔加轿车的标志是昂首飞奔的鹿,因此,它在中国还有另一个名字:金鹿。在上世纪50-70年代,伏尔加在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官车”。它的乘客名单里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和各大军区司令。同时,伏尔加在中国一度成为衡量汽车性能的标杆。

伏尔加(Volga)作为俄罗斯高尔基汽车厂的一款著名汽车品牌,它不同于拉达国民车的形象。伏尔加曾经被广泛地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车,在中国、东欧和朝鲜等国极为常见。配备一辆伏尔加汽车,在当时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

伏尔加在国内最常见的车型当属嘎斯24。即便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仍能见到这个经典的面孔。嘎斯24有着两个圆圆的前大灯和修长的尾部。在当时高端的公务轿车领域,除了红旗、老上海以外,嘎斯24成为最普遍应用的轿车,只有局级以上干部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第一代伏尔加车型-嘎斯21逐渐显得有些落伍,于是伏尔加品牌的第二代产品嘎斯24问世。嘎斯24(GAZ-24)从年起进行了限量生产,直到年后方开始大规模投产。

嘎斯24的发展基本可以分成3代,第一代车型在-年生产;第二代车型在-年生产;第三代车型在年-年生产。其中第一代车型主要是针对嘎斯21更换了钢板弹簧、全新的点火装置、拆除了引擎盖上的后视镜等;而第二代车型则换装了全新的保险杠、伸缩式的安全带、前雾灯及新的仪表台,此外前排座椅也改成了独立可调的座椅形式。

最值一提的还是第三代的嘎斯24,相比于前两代车型它的变化要更加明显,首先动力上由此前的ZMZ-24发动机(85马力)升级成了ZMZ-发动机,排量与老款一致为2.L,不过新发动机引进了全新的化油器及冷却系统,使得其动力达到了98马力,此外在外观上,采用了全新的格栅、没有了前门的三角窗、更大尺寸的轮毂及全新的门把手等,而内饰上仪表台及座椅上头枕等也进行了全新设计。

伏尔加汽车其实早在5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国内,一直到了80年代末才停止引进。而嘎斯24在诞生之初也正式开始出口到中国,并且在多国出口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总出口数量达到了60万台。但到了80年代末由于技术落后和进口新车增多,嘎斯24已经显现出疲态颓势,并于年正式停产。在中国它的地位也逐渐被桑塔纳、皇冠、公爵王等车型取代。

●解放CA10(-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中国诞生的第一辆汽车/最实用的运载工具

解放CA10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相信不言而喻,它是中国诞生的第一辆汽车,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而且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而由“解放”创造的销量成绩,至今也仍被人们称道,当时奔驰在马路上的汽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解放牌。直至年停产,解放共计生产了1282辆,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全国汽车产量的一半。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12月,毛主席前往苏联访问,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毛主席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汽车工业工厂,代号为厂(即现在的长春一汽汽车厂)。同年国家也批准了该厂年产3万辆4吨卡车的设计书。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

年7月一汽正式建成投产,7月13日,在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上,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7月14日,第一批12辆4吨解放牌汽车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徐徐驶出装配线。这标志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年建厂目标如期达到,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解放CA10型卡车是以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吉斯-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制造的。而吉斯-是苏联年接受美国的技术转让,仿制美国的斯蒂倍克-US6卡车。从吨位上看,解放卡车属于中型载货车。它决定了日后近三十年中国卡车的发展方向。

解放CA10采用后桥驱动,空车重公斤,搭载直列水冷6缸四冲程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71千瓦,最高速度为每小时75公里,载重量为4吨,可拖带4.5吨重挂车,每百公里耗油29升。后来解放还基于CA10推出了改进的CA15型,包括CA15K,CA15J等,外形与CA10相似,载重量为5吨,发动机功率为85千瓦,最高车速80公里/小时。

到了年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约旦商人毕特先生购买了三辆解放牌汽车,这是解放牌汽车第一次出口。解放牌汽车还曾大量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等国家。解放牌汽车的身影甚至还出现在了阿尔巴尼亚流通纸币的图案中。阿尔巴尼亚和年版面值5列克的流通纸币,背面图案均为疾驰在大桥上的列车和满载货物行驶在公路上的老式解放牌汽车。

从年7月13日开始,老解放车一生产就是30年,但是后来它实在是太老了。到年,在长春市郊的荒地里,上万辆滞销的“解放”排成长龙。年9月29日,第1282辆“解放”牌卡车下线,生产了整整30年的“老解放”最终停产。

●北京BJ(-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六七十年代国内最主流的轻型货车

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有这么一款汽车,在全国各省20多个企业生产,总产量超过50万辆。这便是北京BJ轻型载货车,它是六七十年代国内最为主流的轻型货车,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也是中国汽车产品史中重要的成员。

年,北京市长彭真发出指示,要求改变北京市落后的运输面貌。而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则提出了三个要求:马车不进城、黄土不露天、路桥要立交。为了解决“马车不进城”的问题,北京市希望通过生产轻型载货汽车代替传统的马车运货,于是BJ立项。而试制BJ的任务则下达给了北京市交通运输局。

当时,北京市交通局所属的北京市汽车修配厂二分厂有较好的修车经验,而且还有很强的配件自制能力,之前也曾参与过汽车的试制,加上工人们从修车到造车,主动性十分高。于是生产BJ汽车的重任就移交到了北京市汽车修配厂二分厂身上,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年4月20日晚,他们终于试制出了2辆BJ型2吨轻型载货汽车,该车外观模仿了丰田黛娜小货车,是师傅带着徒弟,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BJ设计出来后,试制的2辆样车在设计上出现了很多缺陷。经过试验,反应出来的问题有几十个如:断半轴、刹车不灵、后桥开裂、前轮跑偏、货厢底板变形、驾驶室冬凉夏热等等。而随后,文化大革命运动愈搞愈烈,工厂里真正能干事,能管事的人都在挨斗。所以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文革的混乱使得BJ得不到改进,也不得不停产。

文革过后,BJ的设计师袁家祯经过了重重攻关,最终研制出了全新一代的BJ,并于年正式开始大批量投产,该车的整车尺寸为:××2(mm),最高车速达到了85公里/小时,百公里油耗为15L(关于这款车型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资料,网络上记载很少,如有网友知晓,欢迎留言,多多益善)。由于其轻便实用的车身,新潮的外形,较高的舒适性实用性等等优点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十分畅销。

非常感谢网友“绿森林”和“未来有你在”提供BJ发动机和变速箱信息:

绿森林:我以前开过北京,档位是方向盘柱子上挂档的,发动机是BJ的,后来叫做BJ的,变速箱忘记了,反正车子里外都是铁的,包括仪表台都是铁的,我07年才把这个BJ给卖了,早知道保存下来就好了。

未来有你在:BJ是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变速箱是4档变速箱。采用怀档设计,发动机具体型号不是很清楚,但是当年我家的那辆,我父亲说是和的发动机是一样的,配件都是买的的,具体知道的就这么多。

由于当时的BJ的产量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在年以后,当时北京市汽车修配厂二分厂决定,只要是生产轻型车的企业,有机械部的介绍信,就可以免费索取全套BJ的设计图纸。最后有多家企业领取了图纸,而根据图纸做出产品的企业有20多家,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BJ生产点,一直到停产,各地的BJ车总产量超过了50万辆。

年以后,袁家祯还基于BJ设计了一系列的车型,包括把载重量拓宽到3吨、4吨,还开发了2吨、3吨的长轴距车,此外还有救护车和消防车等等。

到了年全国都搞技术引进,当时的一机部以技贸结合的方式买进了3万辆五十铃小型载货汽车,于是北京市汽车修配厂二分厂在原BJ的基础上,套用五十铃的发动机和驾驶室,生产出了全新的BJ,从此BJ完成了历史使命。

●上海三轮车(-年)   印象指数:★★★   记忆中的它:传说中的“小三卡”/二三级城市最常用的工具车

上海三轮车相信60-80后都会有些印象,虽然它的地位没有以上几款车型高,但是它却是离农民群众最近的一款车,那时候大家俗称它为“小三卡”,有方向盘,如今同类型的三轮车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还经常能见到,主要用于短途的货运,它具有结构简单、经济实用、灵活方便的特点。

上海型三轮车的诞生比上海SH还要早,最初,三轮车的研发是由上海汽车装修厂、内燃机配件厂、上海汽车底盘厂等五十余家工厂共同协作设计的。在年12月正式试制成功,年1月投入小批量生产,该车也因此得名。它是上海汽车工业从零配件制造发展为整车制造,形成整车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产品。

上海三轮车动力上采用了4冲程双缸水冷式V型发动机,最大功率25马力,载重量1吨,最高时速96公里/小时。驾驶席有2个座位,副驾驶的雨刷当时是手摇的。虽然舒适性一般,但是完全符合那个年代平民大众的需求。

正因为起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上海三轮车推出之后,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它不仅被用着载客之用,而且在载货和环卫车辆市场都有广泛的应用,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满大街都是。而随后到了年,上海三轮车由于受到市场上三轮摩托车、拖拉机等农用车的冲击,正式停产。

总结:

上面的这些车型可以说都是中国汽车工业近代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我们脑海中的那些年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即便是今天这些车型的名字依然会被我们拿来津津乐道。虽然这些汽车品牌大多已经消失,但是它们所留下的回忆却永远无法抹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车轮上的收藏

更多精彩?

车来车去

没等珠峰测出新高度,登山队的广告位已经不够了

车来车去

被戴森毙掉的电动原型车亮相,如此强大也难逃一死

车来车去

让霸道路虎认怂的五菱换标了,车企为何扎堆换标?

猜你喜欢?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xw/5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