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
创新
赵福全深度对话十位行业专家
集聚十一位汽车行业专家的汽车产业战略发展建言书
点击图书封面了解更多▼
《汽车产业创新》是“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的第六册,书中集中展现了“赵福全研究院”第十三季、第十四季的10场高端对话,记载了赵福全院长与刘世锦、于勇、张兴海、王坚、何小鹏、付强、李钢、钟翔平、李震宇和徐大全10位汽车行业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就汽车产业创新开展的高端对话与探讨。本书从产业创新总论、产业管理、企业战略、技术战略、融合创新5个方面对汽车产业创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创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产业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汽车产业创新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从总体创新战略、汽车产品改变、新创车企发展、研发和制造创新、销售和服务创新对企业战略展开论述;从电动化创新、网联化创新、智能化创新对技术战略进行了解读;从零部件供应商、基础材料企业、互联网公司、资本和人才等角度对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本书适合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与智者通行,与高人为伍,本系列图书传递的深邃思想和观点背后,是本书所采访汽车行业各领域重量级人物对汽车产业发展的长久观察与思考,以及身体力行宝贵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本书邀请10位不同背景专家作为访谈嘉宾,齐聚BAT的专家,贯通产业链,全域多维系统解读汽车产业创新。汽车产业密码尽在其中!
本套书已经出版《洞见汽车强国梦》《探索汽车强国路》《践行汽车强国策》《供应链与汽车强国》《汽车技术创新》《汽车产业创新》6部专著
作者简介:赵福全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导,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同时担任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主席(-)。目前主要从事汽车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管理、技术路线等领域的战略研究。在美日欧汽车界学习、工作近二十年,曾任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研究总监(ResearchExecutive)。年回国,先后担任华晨与吉利两家车企的副总裁、华晨宝马公司董事、吉利汽车(香港)执行董事、澳大利亚DSI控股公司董事长以及英国锰铜公司董事等职。作为核心成员之一,领导参与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家国际并购及后续的业务整合。赵博士年5月加盟清华大学。现任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首届技术领导力会士,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届会士、理事长特别顾问、技术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英文杂志“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Innovation)”创刊联合主编,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及多家企业的首席战略顾问。赵教授作为特邀主持嘉宾与凤凰网共同创办了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迄今已和行业领袖及知名企业家等重量级嘉宾进行了57场对话。赵博士主持开发过近20款整车及10余款动力总成产品,主导完成了各类重大战略及管理咨询项目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余项,已出版中英文专著9部,其中一部英文专著已被译为中文,发表中英日文论文余篇,在主流报刊媒体上发表产业评论余万字,在重大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余场次,获得包括《中国汽车报》行业年度人物、纪念改革开放30年及4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自主创新人物、“中国经济网”汽车行业年度人物等各类重大奖项30余项。刘宗巍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汽车产业发展及技术管理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技术路线评价与决策等。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汽车实验室访问学者。曾在吉利研发一线工作六年,历任吉利汽车研究院技术管理部副部长、项目管理部一级高级经理、产品战略及策划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级)等职,直接领导过企业产品战略、技术、项目、知识产权以及商务等五大业务板块的技术管理工作。年入职清华大学至今。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技术管理分会秘书长、人才评价工作委员会首届委员,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英文杂志“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Innovation)”副主编。近年来承担及参与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研究项目40余项。领导编撰企业、产品及技术战略等各类研究报告,合计近百万字。已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6部。经常受邀在行业重大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或在行业主流媒体上分享观点。获中国汽车工业青年科技人才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目录
01对话刘世锦
——试错的过程就是创新/
02对话于勇
——轻资产是整车企业发展的方向/
03对话张兴海
——第三次创业的底气和信心/
04对话王坚
——汽车的移动性潜力远未得到有效释放/
05对话何小鹏
——学费、曲线和初心/
06对话付强
——时而天堂,时而地狱/
07对话李钢
——企业不能实施所有的创新/
08对话钟翔平
——做汽车产业转型的助力者/
09对话李震宇
——发展自动驾驶要“三位一体”/
10对话徐大全
——产业的“战国时代”/
一、产业创新总论/
0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中国经济已转换到中速增长期/
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五大来源/
经济新增长来源的三个特点/
绿色发展,有减法更有加法和乘法/
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院长心声/
02产业创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产业互联网将助力相关产业高效发展/
汽车产业孕育创新发展的空前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是技术体系的全面改变/
科技革命三个核心要素的本质及重要性/
汽车是体现科技革命核心要素的最佳载体/
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开创性与驱动力/
院长心声/
03产业创新的方向与重点/
中国开始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进行创新/
技术发展需要积累,企业创新必须坚持/
创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
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必须有效分工协作/
互联网企业在汽车“新四化”中的机遇与挑战/
汽车与互联网企业具有不同的优势/
汽车“大脑”是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唯有云端计算才能满足未来汽车需要/
公有云和私有云之争的核心在于兼容性/
汽车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互联智能终端/
无人驾驶将重新定义汽车产品、交通场景和生活方式/
未来汽车产业将形成全新的出行生态圈/
院长心声/
04汽车创新的本质/
汽车的本质是解决移动性问题/
汽车的移动性优于地铁和公交/
汽车企业最应该解决的是堵车问题/
汽车无人驾驶尚未完全定义清楚/
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去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改善移动性既需要单车智能也需要车队智能/
未来汽车必须被有效组织起来/
互联网将改变汽车的结构和形态/
汽车和互联网产业需要深度整合/
汽车智能化将提供更加轻松便捷的出行/
院长心声/
二、产业管理/
01发展回顾/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值得反思/
让市场来检验企业创新的成败/
从“引进驱动”到“创新驱动”是历史必然/
新时期自主创新必须摆脱路径依赖/
院长心声/
02产业政策/
政府应清晰界定产业管理边界/
合理的机制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宜变化过快/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需要企业与政府紧密合作/
政企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创新/
院长心声/
三、企业战略/
01总体创新战略/
“舍”是战略选择的第一要务/
并购解决不了创新能力的问题/
走出最接近直线的曲线就是成功/
品牌以产品品质和先进技术为支撑/
平台开放是一种能力,目的是实现更大的封闭/
汽车企业走开放平台之路挑战巨大/
未来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战场在中国/
深耕中国市场是拓展全球市场的最好储备/
院长心声/
02汽车产品改变/
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化/
软件定义汽车需要强大软件能力的支撑/
软件比重提升将重塑不同企业的合作关系/
未来汽车软件不太可能一家独大/
汽车操作系统未来必然走向集成化/
院长心声/
03新创车企发展/
“新四化”拉近了新旧车企的起跑线/
发挥长板优势的同时必须有效弥补短板/
做汽车硬件的难度远高于做软件/
努力成为“硬件+软件+运营”的新车企/
传统车企也应借鉴新创车企的优点/
新创企业必须重新思考汽车产业诸多问题/
新创车企要活下去必须闯过三关/
努力解决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新创车企需要消费者、行业和政府的支持/
汽车产业最后的胜者一定是集大成者/
院长心声/
04研发和制造创新/
整合性研发及其基础能力确保产品差异化/
用户群选择、系统性设计和基于用户数据的持续优化/
“新制造”是基于智能制造的新型商业模式/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重塑生产组织方式/
“智能工厂+体验营销”的创新组合拳/
院长心声/
05销售和服务创新/
新一代消费者需要“简单”的产品/
未来汽车消费需求将呈现“两极分化”/
购车环节及用户连接体系的销售创新/
不影响与用户直接互动的新型加盟商模式/
建设服务运营体系,形成品牌口碑效应/
车企深度进入出行服务领域的时机尚未成熟/
出行服务的重点是如何用好车/
院长心声/
四、技术战略/
01电动化创新/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产业、市场和社会的多元需求/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强驱动力/
电动汽车将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在电动汽车涉及的核心技术上有所取舍/
以创新来解决行业的新旧痛点问题/
充电基础设施最终要靠社会解决/
车企应思考适宜的技术方案来应对里程焦虑问题/
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认知/
院长心声/
02网联化创新/
车企有责任打造“永不失联”的汽车/
在线是汽车被有效组织起来的前提/
未来汽车将与5G网络深度融合/
打破品牌区分,建设数据4S店/
市场遇冷或促使企业重新思考数据价值/
院长心声/
03智能化创新/
自动驾驶落地应用需要“三位一体”的通力协作/
智能汽车技术必须基于本土化开发/
不同地区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存在差异性壁垒/
开放技术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
自动驾驶将在特定场景率先实现/
车机和手机不是竞争关系,应该并行发展/
五年之后,车机功能将趋于完善/
获取“黄金数据”对自动驾驶模型至关重要/
互联网公司将助力车企做好信息安全/
三种机制有效平衡数据隐私和数据共享/
院长心声/
五、融合创新/
01零部件供应商/
产业变革给零部件供应商带来重大影响/
传统汽车供应商可以为车辆及出行服务进行技术赋能/
企业转型必须兼顾眼前业务和未来发展/
战略性投入即使不确定回报也要坚持/
面向产业变革趋势进行前瞻布局/
基于自身优势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未来汽车供应体系将趋向扁平化发展/
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院长心声/
02基础材料企业/
材料企业应为汽车产业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客户高端化是材料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材料供应商在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优势/
院长心声/
03互联网公司/
汽车和互联网产业正在相向而行、相互改变/
互联网公司将帮助汽车企业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互联网公司要为进军汽车产业打造新能力/
进入产业互联网需要考虑共性需求和自身优势/
面向最基本的用户需求进行大胆创新/
构建人车互动的外部服务生态/
软件能力与连接规模至关重要/
品牌差异化将体现在不同的服务方案上/
支撑品牌特色的服务应由车企来定义/
院长心声/
04资本与产业创新/
借助外部资源加快创新发展/
资本将为产业创新提供全程助力/
国家基金重点培育标杆企业和产业生态/
专业化管理是资本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院长心声/
05人才与产业创新/
汽车产业需要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在继承中创新/
企业转型期更需要重视人才作用/
院长心声/
附录嘉宾简介
一、凤凰网汽车、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01凤凰网汽车/
02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二、第十三季“赵福全研究院”嘉宾简介/
01刘世锦/
02于勇/
03张兴海/
04王坚/
05何小鹏/
三、
第十四季“赵福全研究院”嘉宾简介/
01付强/
02李钢/
03钟翔平/
04李震宇/
05徐大全/
《汽车产业创新》
在京东、当当、天猫等网店均有销售,
购买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