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新兴车企还是传统车企,他们在电动车上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对于新兴车企而言,他们最大的危险将来自于对市场热情的错误估计,还有对自己品牌实力的过度自信。
实际上,汽车业至今为止最大的误判就是关于造车的时间窗口问题。当观致汽车十年前诞生时候,这家公司的高层曾发出这样的问题:中国还差一个新品牌吗?而事实最终证明,在一个变换的市场中,汽车逐步具备了快时尚产品的属性。
记者
王国信刘晓林
photo
图虫创意
几乎同一时间,有人退出有人进入,这是汽车行业里少见的大换血。4月6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多方消息源处获悉,一汽马自达正在商讨解散事宜。尽管涉及的一汽马自达、长安马自达、马自达中国以及长安汽车均对此进行了否认,但来自马自达体系中的两位高层向记者分别确认,该事件正在推进之中,并且由马自达中国牵头进行。
至此,在中国市场以“授权生产”的方式存活了17年的一汽马自达即将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解散一汽马自达,是马自达在全球战略收缩的一部分,这家立志做“小而美”的日本汽车企业,正在努力使自己变为一个豪华品牌,以此获得更好的利润以及生存空间。在与一汽之间名不副实的婚姻上,马自达付出了太多,其技术成为奔腾起步的摇篮,也为红旗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但两者始终以代工方式浅层次合作。并且,在销售公司中,一汽占据了60%的股份,占比40%的马自达所获不多。
随着年长安马自达的成立,一汽马自达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在这之后,马自达核心的资源几乎都倾注于长安马自达,这家公司尽管销量不大,但利润可观。这对于正处于亏损之中的马自达而言,是一个优良资产。况且,规模本身就不大的马自达,没有足够的产品和能力在中国支持两家合资公司,由此一汽马自达升级规格无望,其最终的结局大概如此了。
在马自达战略收缩之时,仅仅相隔了一天,中国出行公司滴滴开始秘密启动造车项目,这家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在年已经发布了比亚迪为其代工的定制版车型D1,现在则决定深入到造车环节中去。在造车项目上,据称负责人为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也是D1的首席产品官。滴滴造车团队目前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据传闻,其中就包括曾任蔚来汽车用户发展副总裁的朱江。不过朱江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否认了这一消息。
对于造车一事,滴滴方面暂未置评,但滴滴对造车有想法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年,滴滴就与理想汽车合作并成立了合资公司桔电出行,双方还合作研发了一款用于网约车领域的MPV车型,不过最后该车型并未能量产。而横向来看,滴滴造车也是有冲动根源的。滴滴本身就有不少专车业务,其对车辆的需求较大。基于同样的发展需求,神州租车最后斥巨资买下宝沃,如若没有瑞幸的财务爆雷事件,神州的产业链布局或许正在发挥作用。这是出行企业对造车最原始的冲动和逻辑。
两家企业的一进一退之间,展示的是汽车产业中正在进行的最鲜明也是最残酷的更替。在滴滴之前,众多来自互联网和手机等行业的企业也在造车上密集发布战略,尤其是手机制造商小米集团刚刚在3月30日宣布的百亿造车计划,将“造车”发酵成了中国制造业的第一热点话题。
新造车的偶像模式
按照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说法,在未来十年中小米要投资亿美元造车,并且是独资投入。在4月6日的一次直播中,雷军公开了自己对未来汽车的设想,小米汽车的价格将在10-30万之间,并且会是一辆紧凑型的SUV或者是一辆轿车。在造车上,小米正在快速的推进。就在4月7日,小米所注册的“小米汽车”商标正式获批,瓜熟蒂落只待时日。
这是两家最新在造车上有所行动的企业,在他们之前,百度已经和吉利联手造车,而阿里巴巴则和上汽推出了智己汽车,腾讯直接投资了蔚来汽车。华为则一直处于造车传闻之中,尽管最终以“谁提造车就调走谁”的任正非公开信结束,但越是否认外界几乎就越相信华为的汽车已经在秘密研制之中,就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一鸣惊人”。这些来自互联网和手机制造行业的新兴造车企业,被称之为科技企业造车,尽管有些似乎并不“科技”,但他们一开始面向C端消费者的属性使得这些企业在舆论上赢得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