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大潮下的投资逻辑

北京看青春痘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814.html
本文为德联资本高级副总裁樊雪松在一次闭门活动上的演讲,他对智能汽车产业做了相对详细的分析,提到了当下投资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同时也分享在当下市场环境下德联资本的投资逻辑。以下,Enjoy:

来源:德联资本

传统车是一种硬件定义的汽车,车上每增加一个功能都要通过硬件定义,比如增加一个雨刷功能,就要加一个控制器硬件和雨刷硬件;上一种功能,加个ECU,这都是传统车的定义。这种硬件定义的汽车,生产出来之后是没法更改的,只要更改,研发都要从头来一遍。早期硬件定义的汽车,比较核心的支撑功能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底盘系统、尾气处理,发动机的技术更迭代表了汽车的不同代际。

今天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对车的需求和要求改变了。在这个过程中,车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它被赋予了众多职能,特别是被赋予了很多智能化的职能。整个汽车的智能化,汽车自身的传统功能仅作为车的基础,现在更多的需求是汽车具备一些自己的智能角色,具备无人驾驶方面的能力,驾驶员呆在车里边什么也不用干,汽车帮助我们实现需求,比如去什么地方、怎么去这个地方。

汽车如果变成这样,就不是传统车了,而是变成一种智能型的终端。今天离我们最近的智能终端是手机,它被赋予沟通、信息、社交、娱乐等功能。如果车往这个方向走,汽车的体系重启,车已经不是简单提一提发动机、排烟管的指标再集成组装起来,整个供应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01汽车产业生态重构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传统的主机厂造车,造完车,汽车后续应用跟车厂没关系,司机怎么用,跟车厂没什么关系。现在的车不一样,客户拿到车之后,后续有很多升级迭代的东西。在这个体系中最大的变化是整车厂未来会向哪儿走,是成为运营商还是汽车加工厂?两种可能都有。给车提供传统的供应和配套,传统汽车的产业链围绕着整车厂,在国内这一情况会稍微有点差别;在国内,这些国际巨头Tier1体系太强,隐隐以这些国际Tier1为中心。但国外完全不一样,国外整个产业链都是围绕车厂来转,车厂让你干什么,所有的供应商都要提供什么。智能汽车让这件事情发生了变化,Tier1和Tier2的界限变得模糊,车厂本身的界限变得模糊,车本身的定义也变模糊了。汽车的供应体系完全不一样,之前的玩法,强调量产、安全、节能,整个体系都在发生较大的颠覆。之前所有的配套关系现在全打乱了,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走在前面的企业还是跟随的企业,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代际企业,大家都很痛苦,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定义自己,该干什么。这就给投资机构带来巨大机会,之前的大Tier1,收入几千亿的企业,可能会分化出很多机会,产业也会孕育出很多机会,对投资机构来说迎来了大丰收。投资人已经很难见到这么成体系的产业机会,离老百姓这么近,这么紧迫的技术、产品更新衍生出这么多的投资机会,对投资机构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现在的智能驾驶创业企业里,有比较贵的“大白马”企业、有比较便宜的、有各个代际的、有水面上或水面下的,但大家发现一件事,当你投资这个行业的时候,的确没法下手。很多无人驾驶创业企业,估值很高,没什么收入,也没啥利润;这个企业招了大量的人,有、、人,每年花大量的钱养人,做研发,你也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么,做这些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02巨大机会面前的市场困惑以我们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汽车比较讲究量产、安全,进入主流车型配置,就可以一套接一套地卖配件,车卖的越多,配件卖的越多。今天来看,这些企业,用传统的估值体系,没法框定和评判,这同时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发现用传统汽车发展的规律已经没法解读今天的创业现象,但大家又干得风风火火。我在这里提出我们面临的一些困惑:

第一、技术需求确定,技术路线不清晰

汽车的技术需求很简单,无人驾驶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无人驾驶的各个环节把相应的需求功能做出来就行了,整个架构其实已经相对达成了一致的认知。但我们发现在寻找具体的点和具体的产业布局时,实现需求或功能的技术路线完全不一样。以视觉来看,有做芯片的,也有做算法的,还有做模组方案的,不知道未来什么样的路线会是行业的主流。但对于投资机构布局来讲,是没法做折中选择的,除了0就是1,要么投,要么不投,总要选一种方式。视觉类的创业公司非常多,技术路线也很多,有传统以模式识别算法为主的公司,也有以人工智能等新代际算法为主的公司。激光雷达创业的公司,技术路线也有很多,有机械式扫描、MEMS振镜、flashlidar、OPA等技术路线,投资机构要怎么选择技术路线?很清楚的一点是,未来不可能所有技术都是并行的,市场总会给出一种选择,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趋势总会给一种选择。但今天我们应该怎么选呢?机构要往一个碗里放钱(投资),不能跟对方说,可放可不放,放了就是放,不放就是不放,没办法做哲学性的选择。所以投资机构就会面临这种技术路线的困惑。除了感知,决策环节也是一样。各家企业的电子架构好像都不太一样,有的是域控制器的,按功能进行域的划分;但各厂商的功能划分又不太一样,有的把底盘跟动力放在一个域,有的把智能驾驶单独划成一个域,有的把传统功能跟其他功能叠加在一个域。特斯拉就更奇葩,不按功能分,按位置划分,一个在车身中央位置,剩下两边的位于左右。这时机构就要选择,到底投在什么技术路线和方案上。域控制器说起来就是一台计算机,但因为它是车上用的计算机,跟我们平时用的计算机不太一样,平时用的计算机死机了就重启,车上的计算机死机就出事故了。在这些情况下,投资机构要怎么选择呢?产业处于发展过程中,技术没有形成标准和体系时,怎么面对这个事实?技术跟我们最直接相关的,是对一家企业来说,怎么选切入点?传统汽车的发展规律是:硬件定义,硬件技术成熟之后,就把硬件产品装在车上,车的辅助驾驶ADAS产品、停车的辅助等功能成熟了,安装到车上,环视感知成熟就在车上增加环视功能,停车的自主泊车功能成熟就在车上增加自主泊车。听起来也很自然,循序渐进,我们非常理解,大多数情况下,也很愿意接受,这是我们传统看车的观点。

第二、方向确定,路径不清晰

这几年,行业突然出现另一批企业,不做L1、L2的成熟产品,直接做L4、L5的高阶无人驾驶功能,投入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把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人全聚在一起做研发。他们也不关心汽车传统的玩法,反正L4、L5这件事一旦做成,未来汽车产业就跟传统车厂没啥关系,所有的车厂都得给这些企业打工。如果L4、L5功能做不成,就持续投钱,早晚能做成。在年、年,甚至年之后出来一批这样的企业,以谷歌、百度为代表,他们不是传统汽车的玩法,但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给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今天整个ADAS系统中,APA功能安装在一个快速上量状态,渗透率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人性化。按传统汽车的逻辑,我做这个,做完了你买就行。但现在这拨瞄向L4、L5的企业,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cz/11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