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小小赋格,却也是舒曼与克拉拉的ld

Infra

钢琴键盘上,风格的发展从未停止。譬如李斯特完成了柏辽兹想完成却没能完成的——以键盘上的奏鸣曲式去表达堪比交响乐的内涵;而舒曼在两首奏鸣曲和《交响练习曲》《克莱斯勒偶记》及一系列小品中将高超的诗意和简约内敛的形式合一,《阿贝格变奏曲》与《童年情景》的不少段落中也都出现了精彩绝伦的对位段落。既有主题旋律线,也有隐伏的伴奏旋律线,可称为主调音乐的复调化现象。

平日里,舒曼不仅挚爱巴赫的《平均律组曲》,在无聊和沮丧的时候也会以对位法研究作为消遣与放松。赋格思维模式能够满足他的东西很多:单纯的阐述、雄伟的总论、精巧的模仿性纹理、速度和音量上的微调细节、深刻的呼应与对照,以及原始框架和从天而降的间插段的两全……自巴赫时代起,主调与复调织体就已经同时存在。

舒曼所写的赋格不多,除了Op.72的四首(d小调、d小调、f小调、F大调),另有Op.的七首——全名是“七首赋格形式的小品”。今天笔者推荐的这张唱片收录了《四首赋格》,演绎者是澳大利亚人保罗·里卡德-福特,他赢得过不少比赛和奖项,年被任命为悉尼音乐学院钢琴讲师(疫情期前每年都在亚洲巡回演出)。

《四首赋格》(Op.72)主题都比较简练鲜明,所包含的复调技法如密接合应等却很完整。在精神层面上论,这组听感十分孤朴和本真的东西,和巴赫帕蒂塔或赋格中的“智力游戏”有些距离,但多少也安排了声部间的疏密变化、半音阶的铺设与恰当的休止;例如第一首的构思相对最妙,清冷、简约但层级丰富,有很自然顺滑的和声层的变薄与增厚;第二首中他将尾声扩大化,把乐曲一截为三,造成了一种“模棱两可”的三部曲式;第三首f小调更适合手指教学操练;第四首的间插段被扩张了,但理解起来比第一与第二首要难,仿佛他血液内的(Op.76与Op.82里所充盈着的)诗性与幻想本身,此刻在与对位法的熟练度相悖逆。

年,作曲家的精神状况令人担忧,次年1月他在德累斯顿宫廷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赫尔比格的指导,并停下了《浮士德场景》最后一幕的创作。不过接下来的数月间对对位法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elaisilea.com/ksgy/11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